明朝洪應明在《新編菜根譚》中說:“財不入臟門,福不潤濁人。”,人所居住的房間正是自身的折射,人生其實就像自己的房間。 一個家庭到底為什么會貧窮?真正的原因,就是做長輩的人既目光短淺,也沒有高維認知,把孩子指導成跟自己一樣的窮人,用所謂的孝順來對孩子進行情感綁架、道德綁架。 楊絳先生說:“越窮的家庭,大家各顧各的,年輕人被孩子牽絆不能工作掙錢,老人只顧自己生活,不為晚年做打算,等自己老了病了,才想起自己的孩子。” 一個家庭沒有一個德行高、格局大的老人坐鎮,注定不和睦,優秀的家庭,都是幾代人接力式的努力,造就而成的。一個家庭代代貧窮的根源:臟門難攬財,濁人難有福。 長期貧困,與惡習相伴處處不提窮,處處都是窮。一個家庭長期貧窮,一定是貪圖享受,花錢大手大腳,報復性消費。 窮人消費為面子,富人消費為利益,窮人買名牌為了得瑟,富人買名牌是為了混圈子和人脈。 窮人消費,不僅貨比三家,而是貨比N家。只能看見"便宜"的好處,卻忽略"時間"、"精力"這些價值更高的益處。 《荀子》有句名言:“養賢不貴,而恃賢貴之,亦惡貧而惡富矣。”,在當今社會,很多家庭陷入長期貧困,是因為他們“貪圖享受”,寅吃卯糧,提前消費,報復性消費造成的。 “窮人的怨恨比山更高,堆積比山更大。”,長期貧困帶來的心理壓力,導致一種“報復性消費”的現象。 美國法學家霍姆斯說:“奢侈或許會幫助窮人得到面包,但如果沒有奢侈,就可能不會有窮人。” 窮人思維,就是賺了錢先去消費,剩下的再去存起來,妄想以后靠這些存款博一波大的,結果被一波收割。 富人沒錢了,還有富人的習氣;窮人有錢了,還有窮人的思維。超前消費、超高消費,這樣只會讓自己越買越窮。 家庭貧窮,與內耗相關家庭是人們情感寄托的港灣,也是個體成長發展的基石。然而,有些家庭卻陷入貧困,其根本原因往往是內部存在一個制造內耗的人。 楊絳說:“一個家庭貧窮的本質,就是家里面有一個制造內耗的人。”,這個人可能是家庭之主,他的行為與做法直接影響著整個家庭的命運。 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你一定會經常聽到這些牢騷:“你這樣不對!”、“你不該這樣做!”、“你應該怎樣!”、“你簡直沒腦子!”、“你怎么老是說不聽?!” 內耗者的典型特征就是情緒化、嘴毒、悲觀主義,表面看上去講原則、一本正經。其實內心充滿了恐懼、焦慮以及不愿意承認自己的無能。 稻盛和夫在《給年輕人的忠告》一書中寫道:“一個人,最可怕的就是內耗,別人的一句話,會拿出來反復咀嚼;過度地分析、思考以及自我否定。這種精神上的消耗,往往比肉體消耗更煎熬。” 如果家庭中存在一個制造內耗的人,無論是出于消極的態度、不良行為或者情緒問題,都會導致家庭內部的緊張氛圍和負面情緒逐漸積聚,最終影響到整個家庭的和諧與穩定。 永遠不要和不同層次的人論長短,那是一種內耗。如果一個人缺乏責任感、毫無規劃和目標,或者沉溺于消極情緒和行為,那么家庭的未來注定會陷入困境。 家庭貧窮,和觀念相關動上層人的利益,如同要他們的命。改變底層人的觀念,如同掘他們的祖墳。然而底層人的觀念,正是上層人利益的來源。 貧窮的家庭,習慣于貧窮,看不到做一件事情的中長期利益。沒有短期利益的刺激,做任何正確的事情,對他們都沒有吸引力。 真正限制我們人生的,從來不是經濟上的貧窮,而是認知上的困頓。認知水平不夠,再努力也沒用。 《天道》中有一句臺詞:“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大腦,走不出自己的觀念,到哪里都是囚徒。” 窮人的思維觀念里最致命的一條是:窮人的思維觀念,都是被環境強塞進去的。富人為了錢可以不擇手段。窮人因為觀念可以不顧一切。 窮人的周圍,都是攀比,互相坑害,互相嫉妒,互相傾軋。越是底層,越是窮鬼,思維就越是貧瘠,越是偏激,越是見不得別人好。 底層人有個共同特征,嫌你窮,怕你富,笑你無,恨你有。貧窮,是原罪,由貧窮產生的惡,是最純粹的惡,毫無理由,無人可以救贖, “出身太差,教養太差”是很多人貧窮一輩子的根源。社會資源是個倒金字塔,越往下資源越稀缺,沒時間糾結,也沒必要糾結。 貧窮的本質,并不是自己不努力,其實在上一代就埋下了根。物質的匱乏可以摧毀一個人一生的尊嚴,而精神的貧乏可以耗盡幾世的輪回。 一個家庭想要擺脫貧窮,最大的障礙來自于父母于的思維缺陷、認知貧乏、精神匱乏、見識短淺等桎梏。他們會把不安全感和匱乏感,一代又一代的代際遺傳,形成整個家族的集體潛意識記憶! 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不是創業,而是擺脫原生家庭的羈絆!逃離不最關鍵,覺醒才最關鍵。 |
|
來自: blackhappy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