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中醫古籍中稱之為“白虎歷節”,以其痛如虎咬、游走不定而得名。傳統中醫認為,其病機多與過食肥甘厚味、醇酒炙煿,導致濕熱內生,流注關節經絡;或外感風、寒、濕邪,郁久化熱;亦有因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虛,筋骨失養,痰瘀內生,痹阻關節所致。 歷代醫家治法多以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為主,兼顧祛風除濕、化痰逐瘀、補益肝腎。但隨著口罩事件的沖擊,國民體質普遍出現變化,現在寒濕體質人群逐漸增多,常見畏寒肢冷、困倦乏力、脘腹脹滿、大便溏粘、舌體胖大、舌苔白膩。痛風患者在此背景下,其寒濕困阻之象尤為深重。 究其原因,疫毒侵襲、過用寒涼藥物、居家缺乏運動、情志郁結等因素,均易損傷脾腎陽氣,導致水濕運化無權,寒濕濁邪內生并蓄積。濕性重濁粘滯,與風寒相合,痹阻經絡關節,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發為痛風。濁邪內蘊,日久不化,沉積于關節筋膜,則形成痛風石。 基于以上情況和多年臨床經驗,我提出了健脾、助運、化濕、泄濁的痛風治療方法,簡稱為“健脾助運”法;以健脾助運為基礎,遇陽虛患者溫陽,遇血淤患者活血化瘀,遇肝郁患者疏肝理氣,遇蘊毒患者清熱解毒,具體用藥方法如下: 健脾助運可選用茯苓、白術。茯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白術苦甘溫,補氣健脾、燥濕利水,二者合用,恢復脾胃運化功能,杜絕濕濁生成之源。 化濕泄濁常用薏苡仁、萆薢。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除痹,能清利關節之濕濁;萆薢善于利濕去濁,分清泌濁,使濕濁從小便排出。 針對不同兼證,需靈活用藥。陽虛患者,加用制附子、肉桂溫陽散寒。附子補火助陽、散寒止痛,肉桂補火助陽、溫通經脈,二者溫煦腎陽,驅散體內寒濕。 血瘀患者,配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桃仁破血行滯,紅花活血通經,促進氣血運行,消散關節淤滯。肝郁患者,用柴胡、白芍疏肝理氣。柴胡疏肝解郁,白芍養血柔肝,調和肝脾,蘊毒患者,加入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清除體內蘊結之毒邪,緩解關節紅腫熱痛。 在這個治療過程中,不但尿酸會下降,痛風石會逐步排出,就連身上其他癥狀也會逐步緩解或消失!今天我把這些方法公之于眾,就是希望能夠被痛風朋友們所看到,能幫一個是一個!我是中醫施建勇,感謝大家的信任! ![]() |
|
來自: 暖心ja632mdrei > 《48: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