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多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飲食不節,導致脾虛失運,痰濁內生;久病及腎,腎陰不足,濕熱內蘊,逐步產生痰濁;痰濕、瘀血、熱毒蓄于腎而成積熱。而七情,勞倦或外感六淫,外傷或過食厚味,均可誘發痰瘀、積熱流注關節,發生紅腫熱痛。 急性期,病機為腎火熾盛,流注關節經絡;治療當滋腎陰,清腎火,泄痰濁,化瘀通絡。緩解期,以健脾、滋補肝腎為主,佐以化痰利濁,以標本兼治。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所導致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以血尿酸增高,反復發作關節疼痛,并發關節畸形,痛風石形成為主要特征,屬于中醫“痹證”、“熱痹”范疇。此病在青年人中有發病率增高趨勢,發病與飲食不節,過食膏粱厚味有關,常反復發作,至今仍缺乏比較有效的治療。 該病中醫辨證分為腎火熾盛、腎陰不足、脾腎兩虛、痰濕阻絡等證型。筆者多年來根據臨床實踐,反復探索研究,用知柏地黃湯加味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病案 劉某,女,42歲,會計, 1986年4月5日初診。 左腳拇趾外側腫痛3年余,加重2天。患者平素身體健康,生活條件好,過食膏粱厚味,3年前,因左腳拇趾外側腫痛,先后在河北、山東等地醫院確診為痛風性關節炎。曾用秋水仙堿等治療,但用后頭暈、惡心副作用大,未能堅持;后服用消炎痛治療,疼痛減輕,但不能控制發作。每次發作,第1天劇痛,多在夜間,持續3~5天;且發作間隔越來越短,由兩三個月縮短為20天左右1次。>>治療痛風的偏方 近2天,因勞累、受涼,患處疼痛,夜間疼痛加重,兩腳發熱,小便黃短,色渾濁,大便秘結,口干欲飲,食欲減退,心煩易燥,失眠多夢,但未發熱。左腳拇趾外側腫脹,呈紫紅色,局部疼痛拒按,走路瘸行。舌質淡紅,苔薄微黃,脈弦尺滑數。 檢查:血壓120/70mmHg,血尿酸510umol/L;X光攝片示左腳拇趾外側,有1cm×1.2cm橢圓形透光性缺損性陰影,呈現蟲濁性,穿鑿樣,囊狀改變。邊緣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周圍軟組織腫脹。 西醫診斷:痛風性關節炎。中醫診斷:痹癥,熱痹。 中醫辨證:腎陰不足,腎火熾盛,痰瘀阻絡,流注關節。 治療:滋腎瀉火,化痰瀉濁,涼血化瘀。選用知柏地黃湯加味。 組方:生地20克,熟地20克,山茱萸15克,山藥15克,丹皮12克,茯苓12克,澤瀉30克,知母10克,黃柏10克,金銀花20克,連翹20克,乳香9克,沒藥9克,牛膝9克,澤蘭15克,炮山甲6克,水蛭10克,土茯苓30克,萆薢15克,車前子15克,生姜3片,大棗4枚,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禁忌酒、辛辣、海鮮、肉食、豆制品等富含嘌呤類食物。 4月16日二診:上方連服10劑,左腳拇趾腫脹減輕,疼痛消失,納增眠安,走路恢復正常,局部皮膚轉暗紅色,小便色轉淡,尿量增多,血尿酸降為430umol/L,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弦,病勢轉緩。唯大便次數增多,日2~3次,可能與涼藥傷脾有關,上方去生地,知母、黃柏減為6克,加蒼術10克,薏仁3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以增健脾利濕化痰之功。 更多有關名醫名方內容,請點擊查看【名醫名方】專題欄目 |
|
來自: johnney908 > 《中醫治療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