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提起盛唐時期的詩人你會想到誰?見證唐朝衰敗的杜甫,還是“筆落驚風雨”的李白? 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為華夏詩壇留下了一篇篇傳世佳作。 可盛唐時期還有這么一位奇才,他留給后世的詩作僅有六篇,卻廣為流傳。 不過可惜的是,史書對他的記載少之又少。 ![]() 但在正史之外,我們竟在那些塵封的案卷之中看到了他的身影。 大唐盛世之下的一樁樁懸案,都因他而真相大白…… 他是詩仙還是神探?他最富盛名的詩又有哪些?這些頗負盛名的詩的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 出身名門688年,王之渙出生在薊門的一個普通仕宦之家,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四。 他的祖上是太原王氏,是魏晉南北朝時的名門望族。 可惜遺憾的是,太原王氏的榮光并沒有一直延續下去。 到了王之渙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時期,王家人在官場上都只是個縣令。 ![]() 王家人的官位雖不高,但家風純正,為官者公正廉潔,也算是在當地小有名氣。 王之渙小時候不僅聰明好學,而且對待朋友豪氣俠義,對待需要幫助的人也時常仗義疏財。 每當有家境貧寒的鄰里鄉親前來求助,王之渙都會去求母親拿出銀錢來贈予這些鄰居。 ![]() 母親每次都沉思片刻,然后輕嘆一口氣把錢給了王之渙。 后來的一次偶然機會,王之渙聽到了母親對父親說:渙兒這孩子,太過心善與剛正不阿,怕是將來要吃虧啊。況且家里現在也沒有多少錢了,咱們就算接濟鄰里還能接濟多久呢? ![]() 小小的王之渙站在門外聽到這番話后,悄悄在心里種下了一顆濟世安民的種子。 十幾歲時,王之渙就已經博覽群書,文章更是寫得出類拔萃。 不久后,王之渙就參加了他人生當中的第一次科舉。 進考場時,王之渙自信滿滿,他相信以自己的能力一定能金榜題名。 ![]() 但讓人意外的是,王之渙落榜了。 落榜那天,聽著同窗們互相道賀的聲音,王之渙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當中。 但很快,他便整理好心緒,他明白,心中的抱負怎么能因為一時間受挫就放棄呢? ![]() 這時,陳子昂的詩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讓王之渙的生命煥發了第二次生機。 他開始鉆研填詞作賦,想把滿心抱負寄于詩詞當中。 很快,憑借王之渙過人的天賦,他的詩詞開始在民間流傳開來。 ![]() 之后幾年里,王之渙這個名字,在酒肆茶坊間頗負盛名。 王之渙那顆因為落榜而晦暗的心,也慢慢重新鮮活了起來。 但好景不長,一個突發的意外,又把王之渙的人生,引向了完全不同的軌跡。 ![]() 官場生涯726年,王之渙的父母相繼去世了,這給人至中年的王之渙帶來了不小的打擊。 正當王之渙一蹶不振時,他卻因為門蔭得以調任冀州衡水的主簿一職,38歲的王之渙正式開始了他的仕途。 ![]() 到任冀州那天,王之渙看著河邊的楊柳依依,不禁感嘆命運多舛,便想起了幾年前自己因為送別好友而寫下的《送別》一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或許此時此刻再吟誦這首詩,王之渙除了些惆悵,也多了些對父母的不舍吧。 ![]() 任職之后的生活平淡而充實,王之渙也在冀州收獲了一段姻緣。 在王之渙到達冀州后,冀州衡水縣的縣令李滌就一直在暗中觀看他。 李滌發現王之渙不僅才華橫溢,還十分有責任心,是個可以托付的人,于是便把自己的三女兒嫁給了王之渙。 李滌此舉,讓王之渙受寵若驚。 ![]() 要知道他當時已經人至中年了,而李氏只是個18歲的小姑娘,這讓成婚后的王之渙十分善待他這個比他小二十余歲的妻子。 那段時光,讓王之渙體會到了不可多得的寧靜美好。 但沒過多久,王之渙就因為遭人誹謗而憤憤不平,隨即辭去了官職。 ![]() 或許比起為官之道,現在的王之渙更想學習的,是這大唐美景教給他的人生真諦吧。 ![]() 游歷歲月辭官之后,王之渙決定去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這一去,就是十五年。 期間,他見過了塞外飛雪,也看到了大漠孤煙。 這次游歷,不僅讓他創作出了一首首傳世佳作,也讓他成為了唐朝“四大邊塞詩人”之一。 ![]() 在王之渙年近半百的一個深秋,他登上了離家鄉的蒲州不遠處的鸛雀樓。 登樓那天,王之渙只見晚霞如火,大唐江山壯麗無比,而此刻天地間仿佛只有他一個人。 于是,他脫口而出那首傳誦千年的詩——《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這首詩是王之渙半生的寫照,更是盛唐詩壇里一顆璀璨的明珠。 之后,王之渙繼續西行來到了玉門關。 看著大漠的蒼涼,聽著羌笛的聲音,王之渙想到自己年輕時對仕途的憧憬,而今半生已過,才看懂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一首《涼州詞》,便隨著大漠的風光,誕生在了天地間。 ![]()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其中“春風不度玉門關”一句,不僅寫出了王之渙對邊塞將士的同情,更是表達了王之渙對朝廷不公的憤懣。 這首讓王之渙一氣呵成的佳作,很快便傳播開來。 ![]() 他的好友王昌齡、高適等人聽說了,紛紛勸他重新入仕,以他的才華,一定能在朝廷大展宏圖。 但此時的王之渙已經不看重這些功名利祿了,他想要的,只是游歷山川,書寫這大唐盛世之美。 但十五年的漂泊時光,終究還是讓王之渙感到了疲累。 ![]() 終于在親友的勸告下,王之渙又回到了文安縣——這個他的祖父曾經也在此地擔任縣令的地方。 ![]() 再度入仕就任之后,人們才發現這個才情過人的王之渙還是個斷案好手。 當時縣內就發生一起盜竊案——一個富戶祖傳的青銅器丟了。 王之渙派去現場勘查的官吏發現庫房的鎖完好無缺,只在窗戶邊發現了有人攀爬過的痕跡,以及地上掉了半塊胡餅。 ![]() 三天后,衙門抓獲了一名胡商,還從他的行李中搜出了一個青銅器。 但是在證據確鑿面前,這個胡商卻非說這個青銅器是從西市買的,還拿出了交易文書。 王之渙拿過交易文書看了半天,終于發現了端倪。 原來這個交易文書的日期是三天前,但是當時西市并沒有開張。 ![]() 于是王之渙就派人搜查這個胡商的住處,在他的住所發現了一塊沒吃完的胡餅。 而這塊胡餅,和案發現場的胡餅用料一樣。 這下這個胡商再也沒有辦法抵賴了,只能承認自己盜竊的事實。 ![]() 王之渙就任期間,文安縣大大小小的案件他都認真決斷,從不徇私舞弊,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贊。 但不久之后,王之渙就因病在文安縣離世了,享年五十五歲。 ![]() 結語王之渙,這個存詩六篇卻篇篇流傳至今的傳奇詩人。 他用最精簡的筆墨,描繪了最壯麗的山河,抒發了最炙熱的感情。 千年時光已過,我們再遇大漠孤煙時,或許依舊會想到那個寫出“欲窮千里目”的灑脫詩人,他依然站在盛唐的落日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