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脾丸的作用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益氣補血。以補血為主,而且它主要是奔著心脾去的,所以是補心脾之血。 那么,歸脾丸都能調(diào)理哪些病癥呢?接著往下看。 包括鼻出血、牙齦出血、咳血、便血。 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出血的顏色,如果是淡紅色,說明是虛證。哪里虛呢?脾虛,脾主統(tǒng)血,有脾胃坐鎮(zhèn),血液不會隨便亂跑,脾虛了以后,血液跑出了正常軌道,這種出血,要吃歸脾丸。歸脾歸脾,言外之意,可以把所有的離經(jīng)之血都歸補到脾胃中去。如果是深紅色呢?說明是實證,說明有熱,可以用一點梔子煮水喝。 有朋友說了,我還是不知道如何區(qū)分虛實,怎么辦呢?那么,我告訴大家,還可以從時間上來判斷,長期出血的大多是虛證,久病必虛嘛! 皮膚下面總是莫名其妙出現(xiàn)淤青,西醫(yī)診斷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在中醫(yī)看來也是脾不統(tǒng)血的結果。 心臟莫名其妙跳動不安,好像要從胸口蹦出來一樣。像有些朋友突然聽到別人很大聲的講話或者家里有什么響動,心臟就受不了了,就要怦怦亂跳。心臟是靠血養(yǎng)著的,心慌心悸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心血不夠了,進一步來講,心血是從哪里來的?當然是從脾胃來的,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啊,所以要補心脾之血。 如果舌質(zhì)淡白,舌苔特別薄,甚至有點兒透明的感覺,那就代表血虛,要用歸脾丸。如果舌質(zhì)紅,舌苔薄或者沒有舌苔,這是血虛的進一步發(fā)展,陰虛,可以用天王補心丸。 西醫(yī)認為健忘是腦子的問題,中醫(yī)認為健忘不是腦子不靈光了,而是氣血不夠了,氣血上不到大腦了。腦袋里頭缺氣缺血,就像人在特別餓的時候干活沒有力氣,那它還能記得住東西嗎? 頭發(fā)也一樣,也需要氣血來濡養(yǎng),發(fā)為血之余嘛。這個“余”字用的很巧妙啊,言外之意,我們的氣血要先供著身體的重要器官,這樣一層一層削弱,剩下的才分給頭發(fā),所以一旦氣血不足,那滿頭的烏發(fā)就岌岌可危了。 麻木也是因為這個部位缺氣缺血,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就是長時間坐著,坐久了以后氣血不流通,麻木感就出現(xiàn)了。這個時候,只要站起身來稍微活動一下,比方說甩甩腿啊,可以快速地把氣血引到下肢去。所以像四肢麻木,凡是勞累過后加重的,歸脾丸是比較對癥的。 不是偶爾,而是經(jīng)常。這是血虛生風。當體內(nèi)有風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皮肉一跳一跳的。既然風是從血虛來的,那是不是只要把血補足,風也就止住了?補哪里的血呢?還是要補心脾之血。中醫(yī)有一個五輪之說,上眼瞼也就是人的這個眼皮叫肉輪,是在脾的管轄范圍之內(nèi)。 耗氣傷血,那個手一直抖啊抖的,不聽使喚,用什么方?歸脾丸。 一個接著一個,一般也要從血虛來入手。 神經(jīng)衰弱這種說法中醫(yī)是沒有的,自古以來都沒有。但既然被定性為衰弱,說明一定是虛證,要補。再結合神經(jīng)衰弱的癥狀來看:常有疲勞或乏力感,容易失眠,記憶力減退,心跳偶爾加快,情緒易波動。說明它跟心脾,跟氣血的關系很密切,用歸脾丸也是比較對癥的。 是勞累加重還是生氣后加重?勞累加重的,歸脾丸。生氣加重的,逍遙丸。 歸脾丸和逍遙丸加在一起還能干嘛?能調(diào)經(jīng)。月經(jīng)來之前以通為主,吃逍遙丸,月經(jīng)結束后以補為主,吃歸脾丸,通補結合,經(jīng)血會排的很順暢,回歸起來又很快。 月經(jīng)滴滴答答的不肯走,脾虛,不能收攝氣血。 《黃帝內(nèi)經(jīng)》里面提到,女子七七天癸竭。天癸就是經(jīng)血,竭是盡的意思,就是沒有了。女性在49歲左右的這個階段,月經(jīng)變少甚至終了,由此產(chǎn)生一系列不友好的變化,用歸脾丸來補養(yǎng)一下氣血也是比較合理的。 雖說是氣血同補,但總得來講,歸脾丸更適合血虛之人。不管你是面色蒼白或者萎黃,還是頭暈耳鳴,心慌心悸,失眠多夢,舌質(zhì)淡白,歸根結底都是血虛。歸脾丸它補血的同時,還能補氣血生化之源,補脾胃,一下子就補到根兒上去了。 當然,如果你不想吃丸藥,也可以喝歸脾湯:人參15克、黃芪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酸棗仁9克、遠志4.5克、木香6克、龍眼肉9克、當歸9克、炙甘草6克,加生姜5片、大棗1枚,水煎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