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當夏的熱烈悄然隱退,秋的腳步輕盈而至。立秋,宛如大自然奏響的一曲悠揚序章,開啟了季節更迭的詩意篇章。“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寥寥數字,便勾勒出立秋時節獨有的景致與韻味。在這秋意初萌的時刻,讓我們一同走進十首經典立秋古詩詞的世界。于字里行間,感受古人對秋的細膩感知與深情詠嘆,在秋的寂寥中尋得溫暖慰藉,在時光流轉里體悟滄桑變遷,讓心靈在古韻悠長中得到滋養與升華。 ![]() 立 秋 劉言史〔唐代〕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此詩以細膩的筆觸捕捉節氣流轉的微妙瞬間。詩人以“茲晨戒流火”起筆,“流火”化用“七月流火”的典故,暗喻暑氣隨北斗柄西指而漸退,恰合立秋初候“涼風至”的天文氣象。次句“商飆早已驚”中,“商飆”代指秋風,既呼應“孟秋之月,涼風至”的物候記載,又以“驚”字賦予風以生命,似秋風有靈,悄然叩開秋之門。 后兩句“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堪稱神來之筆。詩人以“收”字凝練夏去秋來的時空轉換,高遠云天褪去暑熱蒸騰的朦朧,漸顯澄澈之態;而“動”字則活化秋聲,木葉飄落非僅視覺之景,更似秋風拂過林梢的簌簌低語。此二句暗合“木葉落而長年悲”的秋意哲思,卻無悲秋之嘆,唯留對自然更迭的靜觀與敬畏。此詩語言精煉如金,四組動詞“戒、驚、收、動”層層遞進,既是對節氣特征的精準描摹,亦是對生命流轉的深沉觀照。 ![]() ![]() 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 元稹〔唐代〕 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 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 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 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 此詩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了立秋時節的物候與情思。首聯“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化用“七月流火”的典故,以“不期”暗合“涼風至”的初候特征,寫盡暑氣悄然退場的微妙轉折。頷聯借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將立秋與七夕的浪漫交織,既呼應唐代立秋祭祀五帝的儀式,又以“星娥會玉樓”的想象,為肅殺秋意注入一絲溫情。 頸聯“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堪稱神來之筆,寒蟬鳴叫與白露凝結的動態描寫,精準對應立秋二候“白露降”與三候“寒蟬鳴”,更以“喧”與“滴”的聽覺沖擊,活化出秋聲初起的清冷意境。尾聯“一葉驚心緒”將梧桐葉落的自然現象升華為對時光易逝的喟嘆,與宋代立秋“梧桐報秋”的宮廷儀式形成跨時空呼應。 全詩以二十四節氣為經,以農耕文明為緯,既展現元稹作為新樂府詩人對物候的敏銳觀察,更暗含中唐士大夫在季節更迭中“順應四時”的處世智慧——正如寒蟬終將消歇,但秋聲里自有生命輪回的莊嚴。 ![]() ![]() 立秋前一日覽鏡 李益〔唐代〕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李益此詩作于他漫游江淮期間,彼時他已年過半百,五入軍幕卻僅官至營田副使,仕途蹉跎,抱負難展。立秋前夕,詩人臨鏡自照,以“萬事銷身外”直抒超脫之態,將功名利祿盡數拋卻;而“生涯在鏡中”則借鏡中虛影,暗喻人生如幻。兩鬢斑白如雪,是歲月刻下的滄桑印記;明日立秋,秋風蕭瑟,恰似生命暮年的無情宣判。此詩將鏡中衰容與立秋物候相疊,以“雪鬢”對“秋風”的蒼涼意象,既延續了悲秋傳統,又以節制筆法傳遞出深沉的生命喟嘆——在時光流轉中,唯有平靜接受凋零的宿命。 ![]() ![]() 立秋后題 杜甫〔唐代〕 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 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 平生獨往愿,惆悵年半百。 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杜甫的此詩作于乾元二年立秋次日,時值關中大旱、饑荒肆虐,而朝廷排擠舊臣、政局混亂,詩人深感失望,決意辭去華州司功參軍之職。詩中“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以時光流轉暗喻仕途蹉跎;“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借寒蟬哀鳴、秋燕南歸的物候,抒發身世飄零之嘆。后四句直陳心志:“獨往愿”是指遁世隱居的愿望,卻因“年半百”而惆悵難釋,最終以“罷官(棄官)由人”的決絕,掙脫“形役”之苦。此詩以立秋為節點,將節氣更迭與人生抉擇交織,盡顯杜甫在亂世中堅守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孤高風骨。 ![]() ![]() 立 秋 劉翰〔宋代〕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 此詩寫詩人在夏秋季節交替時的細致入微的感受,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的變化。此詩精神全在一個“尋”字。寫一種朦朦朧朧,惆悵無奈的情態。首句“乳鴉啼散玉屏空”,幼鴉歸巢的啼鳴漸歇,空留玉色屏風映襯著室內的靜寂,暗合立秋后“涼風至”的初候特征——偏北風漸起,驅散暑氣,連鳥鳴都添了幾分清寂。次句“一枕新涼一扇風”,以觸覺寫秋意,枕邊清風似絹扇輕搖,既呼應“孟秋之月,涼風至”的記載,又以“新”字凸顯季節轉換的敏銳感知。后兩句“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詩人尋秋聲而不得,唯見月光浸染梧桐落葉,暗合“一葉知秋”的農諺,將立秋作為夏秋交替的臨界點,在細微處見天地運行的秩序,盡顯宋人對物候的詩意觀照。 ![]() ![]() 立秋日登樂游園 白居易〔唐代〕 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 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 立秋之日,白居易獨游曲江,本欲散心,卻見“涼風至”的初候物候,涼風掠過鬢角白發,觸發對時光流逝的深切喟嘆。詩中“蕭颯”二字,既摹寫秋風拂過草木的颯颯聲,又暗喻自身仕途的蕭索;末句“誰教計會一時秋”以疑問自解,將悲秋之情升華為對生命節律的坦然接納。樂游園作為唐代文人登高賦詩的勝地,在此刻成為詩人與天地對話的坐標,立秋的節氣轉換與人生的盛衰交替在此渾然一體。 ![]() ![]() 立 秋 夏云英〔明代〕 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 寶鴨香消沉火冷,侍兒閑自理空侯。 夏云英身為明宮庭才女,以閨閣視角寫節氣流轉,別具清雅意趣。首句“秋風吹雨過南樓”,將立秋“涼風至”“白露降”的物候特征融入風雨意象,秋風裹挾細雨掠過樓閣,既洗去夏日余暑。次句“一夜新涼是立秋”以觸覺點題,涼意如墨般在夜色中洇染開來,凸顯節氣轉換的微妙。后兩句轉寫室內:鴨形香爐火滅香消,侍女閑撥空侯(古琴),以靜物與樂音的寂寥,烘托出秋日特有的澄明心境。全詩在風雨、涼意、沉香、琴音的交織中,將立秋的清冷轉化為超脫塵俗的禪意。 ![]() ![]() 立秋二絕 范成大〔宋代〕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賀立秋。 首句“三伏熏蒸四大愁”以“熏蒸”寫盡盛夏酷熱難耐之苦,“四大愁”化用佛家“地水火風”之喻,暗指身心皆受暑氣煎熬,呼應立秋前“土潤溽暑”“大雨時行”的末伏特征。后三句筆鋒一轉,借立秋“涼風至”的節氣轉換,以“歲華過半”的豁達消解惆悵,更勸人“且對西風賀立秋”,將秋意視為自然饋贈。此詩既展現宋人“順應四時”的生存智慧,更透露出范成大歷經滄桑后“隨遇而安”的曠達胸襟,于暑秋交替間見人生真味。 ![]() ![]() 立秋日聞蟬 楊萬里〔宋代〕 老火薰人欲破頭,喚秋不到得人愁。 夜來一雨將秋至,今晚蟬聲始報秋。 楊萬里此詩以詼諧筆調寫立秋物候,別具生活意趣。首句“老火薰人欲破頭”以夸張手法描摹盛夏酷熱,暗合立秋前“三伏”中末伏的熾烈,而“喚秋不到”的焦灼,恰似農人盼雨的急切。后兩句筆鋒陡轉,借夜雨送涼、蟬聲報秋的細節,將節氣轉換的微妙瞬間活畫出來——蟬鳴本尋常,偏在立秋夜雨后被賦予“報秋”的使命,既呼應“孟秋之月,寒蟬鳴”的記載,又以“始”字凸顯詩人對自然變化的敏銳捕捉。全詩在苦熱與清涼的對比中,盡顯宋人于瑣碎日常里發現詩意的慧心。 ![]() ![]() 嘉定巳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 陸游〔宋代〕 半饑半飽隨時過,無客無書盡日閑。 童子貪眠呼不省,貍奴戀暖去仍還。 陸游寫此詩時已八十五歲高齡,膈上之疾纏綿數月,至寒露方愈。詩中“半饑半飽隨時過”既寫病中飲食清淡,又暗合道家“少私寡欲”的養生之道;“無客無書盡日閑”則透露出晚年退居山陰的孤寂心境。后兩句以童子貪眠、貍奴戀暖的日常生活片段,將立秋至寒露的時節流轉悄然融入:童子昏沉似秋乏,貍奴蜷臥如秋涼,連家養貓的行止都成了節氣更迭的注腳。全詩在病中閑適的表象下,藏著老病相催的無奈,卻以“隨時過”“盡日閑”的淡然,展現出陸游歷經滄桑后的豁達與超脫。 ![]() ![]() 備注:文章/資料皆為個人整理學習用,如有錯誤,歡迎指正,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