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里的濕,可不是簡單的水濕,它是一種黏膩重濁的病邪,最擅長纏著人不放。更麻煩的是,它還會跟其他邪氣勾結,變成寒濕、濕熱、痰濕,讓人從頭到腳都受牽連。 ![]() 溫陽散寒藥,專克寒濕 寒濕最怕的,是能溫暖身體的火。中醫常用干姜、附子這類溫陽藥,就像給體內生了個小太陽,既能驅散寒邪,又能蒸騰濕氣。 經典方劑附子理中丸就是對付寒濕的能手。方中的附子溫補腎陽,干姜溫中散寒,白術、黨參健脾益氣,甘草調和諸藥。就像給寒濕的身體加了把柴,讓陽氣慢慢恢復,濕氣自然隨之消散。 ![]() 清熱利濕藥,橫掃濕熱 濕熱的特點是熱裹著濕,濕纏著熱,治療時不能只清熱,也不能單祛濕,得既清熱又利濕。 黃芩、黃連、梔子都是清熱的好手,再配上利濕的茯苓、澤瀉,就成了對付濕熱的經典組合。龍膽瀉肝湯就是這類代表方劑,能清肝膽濕熱,尤其適合那些愛喝酒、吃辛辣,大腿根潮濕瘙癢、口苦心煩的人。 ![]() 燥濕化痰藥,瓦解痰濕 痰濕就像黏在體內的淤泥,得用燥濕的藥才能化開。半夏、陳皮就是中醫里的化痰高手,能讓黏稠的痰濕變得稀薄,再通過脾胃排出體外。 二陳湯是燥濕化痰的基礎方,半夏燥濕化痰,陳皮理氣健脾,茯苓健脾滲濕,甘草調和諸藥。把痰濕一點點抽走。體型偏胖、痰多的人,還可以在方中加蒼術、厚樸,增強燥濕健脾的作用。 濕氣雖然難纏,但只要找對方法,分清類型,就能讓身體從里到外清爽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