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分析藥物,才能全面把握其藥性 作者:tsp南極 一個周末,一個認識好多年的小伙子跟我討論問題。 剛認識的時候他還小,一轉眼都已經快畢業了。時間過得真快啊! 不得不說,醫學生對知識的渴望真的是非常之強烈。希望小伙子上臨床之后也別偷懶,堅持每天讀書學習,以后定能有所成就。 如下是當時討論的內容,由于是閑談,因此比較口語化、隨意化,大家湊合著看哈。為了便于理解,對敘述順序稍微做了修改。 辛溫辛涼的一點小區別 藥性的理解,還是得通其本性。 金銀花、連翹、菊花,這些藥性質疏松、輕盈上達,所以都是可以向上向外疏散熱邪的。 插句嘴,像連翹,現在的《中藥學》教材認為連翹苦、微寒,并不提及辛這一點,但是吳鞠通這么說: 《溫病條辨·暑溫·新加香薷飲》 吳鞠通 若黃連甘草,純然里藥,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連翹、銀花,取其辛涼達肺經之表,純從外走,不必走中也。 不管是連翹還是金銀花,都可以透發體內的郁熱,令其從肌表外出。所以雖然其辛味不明顯,吳鞠通仍以辛涼藥物論處。 后世經常會因為藥物具備XX功能,而給藥物添加XX性味,所以好多本草書對藥物性味的記錄存在出入,對歸經的描述也是如此,出入甚大。 這種擬合上去的性味,有時候難以通過鼻嗅口嘗得出,然后不明就里的人又會根據這種性味重新推理出藥性。 本質上是一種循環論證——為啥這個藥物會有XX性味?因為它有XX功能!為啥這個藥物會有XX功能?因為它有XX性味! 這樣肯定是不好的,所以我也提倡大家不管是分享什么知識,都盡量把自己的思考過程拿出來。有了思考過程作為注解,得出的結論才好理解。如果是正確的,就知道為什么是對的,如果是錯誤的,也可以知道為什么是錯的。 我們再看張錫純書中的記載: 《醫學衷中參西錄·連翹解》 張錫純 連翹諸家皆未言其發汗,而以治外感風熱,用至一兩必能出汗,且其發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綿長。曾治一少年,風溫初得,俾單用連翹一兩煎湯服,徹夜微汗,翌晨病若失。 此處說的連翹發汗,就是達熱出表的外在體現,與吳鞠通的論述意義類似。 我看有人以此為由頭。攻擊張錫純不懂藥性:“連翹明明是苦寒藥,你憑什么說他能發汗綿長?”。 這。。。 不是說不能批判哈。任何一位醫家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只要不是神明,就有可供批判的漏洞。 但是我一直認為,只有經過充分的研究和思考之后的批判,才有可能具備學習的意義。 不經過腦子隨口而出的批判,那就跟放了一個屁一樣,沒什么用,還熏人! 言歸正傳,辛涼藥物作用圖像如下圖: ![]() 辛性是向上向外的一股力量。 寒性有往下沉降內斂的趨勢。 所以可以很輕易的看出,辛涼藥物的特性實際上是兩個因素博弈的結果。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讀懂我下面的文章: 針對辛性與寒性的博弈,即可根據郁熱的狀態選取最合適的宣透郁熱的藥物。 那我們再反過來看辛溫藥物—— 熱性可以使得氣血向上向外涌動。 對于辛溫藥物,其溫性本就是向上向外的,其辛性也是向上向外,二者是同向的、互相助力的: ![]() 辛涼的藥物,辛味與涼性是反方向的,存在制約性,所以辛涼的藥很難有辛溫藥物那么強力的疏通肌表的力量。 以上文章可以結合閱讀。另外還可以參考閱讀之前的辛涼法醫案: 讀完之后應該就可以完全掌握了。 順帶再插句嘴,同樣是辛溫類藥物,其辛性(通行經絡、往外開的力量)與溫性(溫熱逐寒的力量)也是有差異的: 比如以上醫案對花椒的解說,請仔細閱讀。 麻黃、荊芥、防風等純正的辛溫解表劑雖然也是溫性藥,但其熱力萬萬抵不過花椒、干姜等正牌辛溫溫里劑的。 但是在里寒重(需要溫性充足)、體表經絡之淤堵不那么嚴重(辛性不能太強。否則藥力太往外走、過度外散的話,反而會使得里陽捉襟見肘)的時候,重用溫里劑即可痊愈,服后仍是得汗而解。 以菊花為例子 比如菊花: 1.花類藥物本來就很疏松、非常輕盈,因此花類藥物很大一部分都有升散的特性,所以俗話說——諸花皆升,旋覆花獨降嘛。 2.菊花揮發油多、氣味異常清香,這又是向上向外升發的因素。 3.菊花是寒性的,且煮出來包含苦味。 也就是說—— 往上升的因素有:
往下降的因素: 1.苦寒性; 菊花品種眾多,一般苦味越重的菊花,其透表、達表、發汗的能力就越弱(辛味外散的特性被苦寒沉降的特性遏制),清熱解毒的力量就越強(苦寒性突出)。 有的品種的菊花氣味比較淡薄(辛散力量弱),煮出來還回甜(甘能補),這種菊花就具備一定的補益能力,很多人都喜歡拿這類菊花泡養生茶,其散邪逐邪的力量就比較弱小了。 引出的思考 用藥治病,本來就是考慮藥物性質的博弈。 如果純粹要升散熱邪,薄荷葉不比菊花的外散能力更強嗎? 薄荷辛味這么重,是最強的辛涼藥,其辛散力度都快趕上那些比較弱的辛溫藥了! 朋友聽了之后,一下子念頭通達: 比如這個地方,肝陽上亢,就不能再用柴胡、薄荷等往上拉了; 然后亢陽在上,需要味輕之藥往上帶(即作用點在頭),但是整體要往下,所以菊花更加合適。” 這里我得提個醒,也不是說辛味重的藥就一定不能用,本質上還是要把握好升與降的比例,用藥物的升降把人體的升降失調平衡回去。 比如需要辛散少、苦降多的時候,可以選用辛散力量弱一些的藥物,但是如果你選擇辛散強的藥物,也不是完全不行。劑量小一點,配合足夠的苦降去平衡,也就沒問題了。 但是為啥我要提暢研究一味藥內部自帶的升降特性呢? 因為把握好這個特性之后,用藥可以更精準一些。避免過度的用藥。 我繼續說—— 有的方子,川芎、防風、羌活、白芷、藁本(強力辛溫上升),配合黃芩、黃連、梔子、黃柏、龍膽草、石膏(強力往下清熱降火); 這就是大開大合與小開小合的區別—— 大辛散+大苦降 小辛散+小苦降 用這個思路去把玩古代的方劑,是很有趣的~ ![]() ![]() ![]() ![]() ![]() 警告: 文中涉及所有的思路與方劑都是為中醫同仁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士請勿私自試藥,否則后果自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