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里啊,總有些領導,臉變得比翻書還快。 需要你干活的時候,那個熱情勁兒,笑容滿面,好話說盡,仿佛你是他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可等任務一完成,活兒交上去了,立馬就像換了個人,冷淡得不行,愛答不理,甚至好像根本不認識你。 更讓人憋屈的是,明明是你辛辛苦苦熬出來的成果,到了他那里,功勞全成他的了,好像你只是打了個下手。 這種“用得著就哄著捧著,用完了就扔一邊”的做法,說穿了,就是特別功利。 在職場里,我們都是特別討厭這類人的,因為這種人骨子里就是唯利是圖。 這類人腦子里那根弦繃得很緊,算盤打得啪啪響:只認眼前能立刻拿到的好處。 把別人都當傻子么? 人家剛進職場不知道你為人的,可能會被利用,但是一旦相處久了,同事之間都會相互“傳遞信息”將這種人的真實面目撕開給別人看。 就比如說我認識的一個女領導就是這樣的人,私底下大家其實可討厭她了,但是她自己渾然不覺,對著大家樂呵樂呵,卻不知道,她的下屬甚至對她屏蔽了朋友圈。 人家恭維你,那是因為你是人家的領導,但是人家也防著你啊。 主要是這種人太能搶功勞了,你不防著不行,因為這類人本質(zhì)就是把自己擺得高高在上,把權力看得特別重,關鍵是,他根本不會給下屬分任何的好處。 可能很多人覺得領導本來就該跟下屬保持距離感,不然不好管理。 但是這個距離感也不要遠到不溝通吧? 有時候這類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領導派個活給下屬,模模糊糊,方向不給,要求不清,就讓你自己悟。 你以為這是領導在保持神秘?其實這就是他故意的。 他就是不想讓你太清楚,這樣你心里沒底,就容易慌,就得依賴他,他的權威不就穩(wěn)了嗎。 其實這就是變著法兒地打壓你,讓你在他面前矮一頭。 功勞歸屬這事上,他們玩得更溜。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自我服務偏差”,簡單說就是:好事都是我的功勞,壞事都是別人的錯,這種領導把這點發(fā)揮到了極致。 項目成功了,他在大老板面前夸夸其談,全是自己的領導有方、決策英明。 可一旦搞砸了,那就立馬變臉,指責下屬能力不行、執(zhí)行不力、不夠努力。 為啥會這樣? 就是太把自己當回事了,覺得自己光芒萬丈,別人的付出和努力在他眼里根本不值一提,甚至要故意貶低才能顯出他的高大。 那為啥這種領導能在公司里待得住,甚至混得開呢?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是整個環(huán)境有點“病”了。 很多公司評價人就看KPI,看短期業(yè)績,領導們的升職加薪也跟這個掛鉤,這樣一來,領導們的心思自然就全放在那些能立竿見影出成績的下屬身上了。 而且大領導不是隨時有空關心自己手底下最小的小嘍嘍做了什么的,所以很多時候,最底層的人干了最多的活,卻只能領最少的功勞,拿最少的錢,這也是埋頭苦干老實人的可悲吧。 作為領導,很多領導都更愿意榨取下屬的現(xiàn)有價值,而不是花時間耐心去培養(yǎng)潛力股。 培養(yǎng)多慢啊,見效太遲了! 關鍵是,一不小心培養(yǎng)個白眼狼,到時候給自己背后一刀,反而讓自己后悔莫迭。 這個社會,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有點像存錢取錢,講究個有來有往。 這種功利型領導呢,特別擅長“取”,而且是“透支取”,需要你干活的時候,給你點小恩小惠,買杯奶茶啦,夸你幾句啦,投入點低成本的情感,但你想讓他真正關心你、支持你、跟你建立點私人交情?門兒都沒有。 他只索取情緒價值,比如讓你聽他抱怨,讓你捧著他,但他自己的事捂得嚴嚴實實,團隊活動也懶得參與。 這種關系,就像你一直在往外掏錢,他從不往里存,時間長了,你的“情感賬戶”早就透支得底朝天了,信任也就徹底崩塌了。 更無奈的是,在一個被這種領導掌控的團隊里,大家往往敢怒不敢言。 有人私下抱怨領導“對上拍馬屁,對下耍威風”,可因為外面工作不好找,或者擔心被報復,只能忍著不敢跳槽,這就是一種沉默的螺旋。 當大多數(shù)人都不吭聲選擇忍受的時候,少數(shù)幾個想反抗的,也會因為壓力太大而閉嘴,結果就是,這種不良風氣沒人敢挑戰(zhàn),反而成了保護傘,讓這種功利型領導更加肆無忌憚。 碰上這樣的領導,光生悶氣或者一味忍耐肯定不行,得長點心眼,學會保護自己,別傻乎乎地只當個工具人。 首先,你得練出識別價值信號的雷達,多留心觀察:他是不是老把那些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的活兒(特別是能快速出成績的)一股腦兒推給你?他是不是從來不跟你聊點工作以外的私事,刻意保持距離?最關鍵的,活兒干成了,功勞是怎么算的?是不是含糊其辭地說團隊努力,或者干脆不提你? 比如,你發(fā)現(xiàn)臟活累活難題都是你的,升職加薪的好事從來輪不到,領導還總把功勞攬在自己或團隊名下,那你就要警惕了,八成是被當成“救火隊員”使喚,用完就丟。 其次,跟這種領導打交道,情感上一定要設好防火墻。 工作上該配合配合,該專業(yè)專業(yè),但千萬別走心,別指望他能成為你的導師或者朋友,他請你吃飯、給你點小好處,禮貌地接著,但別太當真,更別因此就覺得欠他什么或者要加倍回報。 他要是想跟你倒苦水、抱怨別人,當個聽眾可以,但別傻乎乎地掏心掏肺,也別被他的情緒帶跑偏。 核心就是:保持距離,劃清界限,別讓他把你當成免費的情緒垃圾桶。 你的時間和精力很寶貴,別浪費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最根本的護身符,還是你自己的本事。 你得讓自己變得有價值,有價值到讓他輕易動不了你,甚至不得不重視你,哪怕他再勢利眼,面對真正重要的資源,他也得掂量掂量。 比如,一個銷售員,手里牢牢掌握著公司最重要的幾個大客戶資源,領導就算再不喜歡他,也不敢輕易把他怎么樣,因為動了他就等于動了公司的命脈。 所以啊,你得下功夫,在自己的領域里深耕,掌握核心技術,積累關鍵人脈資源,打造自己的護城河。 當你成為某個環(huán)節(jié)不可或缺的硬通貨時,他就算想用完就丟,也得好好考慮一下成本。 還有,別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別讓你在這家公司的前途完全系在這一個領導身上,多和不同部門的同事打交道,建立良好的關系,積極參與行業(yè)內(nèi)的活動,認識點同行,了解外面的機會。 這樣萬一在這個領導手下實在待不下去了,你還有其他選擇,不至于走投無路。 在公司內(nèi)部,也要有幾個關系不錯的盟友,互相支持,互通消息,關鍵時刻能幫你說句話或者搭把手,有朋友在,心里不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學會及時止損,有個逃跑計劃。 如果你已經(jīng)做得夠好,也嘗試了各種辦法,但這個領導就是長期打壓你、搶你功勞,讓你身心俱疲,看不到任何希望,那就別再耗下去了,認真評估一下:繼續(xù)待在這里對你的職業(yè)發(fā)展還有沒有幫助?你的身心健康是不是受到了嚴重損害?經(jīng)濟壓力允不允許你換工作? 想清楚這些,如果答案都是負面的,那就果斷點,該申請調(diào)崗調(diào)崗,該找下家找下家。 別因為“已經(jīng)投入了這么多年”或者“說不定明年就好了”的想法而猶豫(這叫沉沒成本謬誤),該走就走,保護好自己的未來和心情。 說到底,這種功利型領導反映的是職場里信任這個東西出了問題,要改變這種狀況,得從個人和公司兩方面努力。 作為個人,眼光可以放長遠點。 別把職場關系都看成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賣,試著用投資的心態(tài)去看。 比如,一個領導如果能真心實意地關心下屬的發(fā)展,定期和下屬聊聊職業(yè)規(guī)劃,幫他們成長,雖然短期內(nèi)可能看不出什么大收益,但時間長了,團隊的凝聚力會特別強,下屬也會真心實意地跟著他干,忠誠度很高。 這種延遲滿足帶來的回報,比單純的交易要穩(wěn)固得多。 從公司層面看,考核制度得改改。 不能光盯著短期的KPI數(shù)字,領導行不行,得看他會不會帶團隊,能不能培養(yǎng)出人才,團隊的士氣怎么樣,把這些也納入晉升和考核的標準。 比如,有的公司推行導師制,明確規(guī)定領導有培養(yǎng)下屬的責任,下屬的成長進步直接關系到領導的KPI。 這招就能有效管住那些只“用”人不“養(yǎng)”人的領導。 同時,公司內(nèi)部得有暢通的反饋渠道,比如匿名的意見箱、360度領導測評(就是讓下屬、同級、上級都來評價領導),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也能監(jiān)督領導的行為。 最后,整個職場的文化氛圍很重要。 要提倡一種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的風氣,大家在一個團隊里,互相支持,共享信息和資源,一起分擔壓力,共同成長。 比如,有的團隊內(nèi)部設了個小互助基金,誰遇到點困難,大家能幫一把是一把。 在這種環(huán)境下,人人心里都踏實,知道付出會有回報(不一定是立刻的),合作起來也更順暢。 那種極端功利、只顧自己的領導,在這種健康的土壤里,自然就混不下去了。 職場就像個大江湖,水很深。 如果你遇到那種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領導,光生氣或者忍著都沒用,你得清醒點,看清楚他的套路,這是你的盾牌。 同時,拼命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是你的武器。 在和他周旋的過程中,牢牢守住自己的價值和尊嚴。 真正的職場高手,從來不是依附于誰的工具人,而是能看清規(guī)則、玩轉規(guī)則,甚至創(chuàng)造價值的明白人。 工作要做好,那是本事,保護自己不受委屈,那是智慧,這兩樣,缺一不可。 |
|
來自: 新用戶19907499 > 《職場-做人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