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讀歷史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有些事情的發展其實是不受人的意志的左右的,某些事的發生、某些人的出現有時候就是必然。比如趙匡胤建宋這件事。當趙匡胤控制了當時最精銳的禁軍,而現實又不允許后周王朝打幼主這張牌的情況下,作為絕對實力派的趙匡胤就在五代歷史的慣性和人們已經形成的共識的雙重力量的推動下走到了歷史前臺。趙匡胤建宋,人力只能算是配合,趨勢才是主推手。 907年,朱溫在建立后梁王朝之后為了防止藩鎮抄自己的作業于是就加強了禁軍的力量,將禁軍擴展到二十余萬人的規模。923年,當李存勖馬踏中原滅掉后梁王朝之后,河東軍也就隨著李存勖的入主中原升級為禁軍,和朱溫的宣武軍合流。在宣武軍和河東軍合流之后,朝廷禁軍在實力層面已經是強于任何一路藩鎮的存在,中原王朝的權力循環注定只能為禁軍所主導。 后來的事實也是如此,不管是李嗣源、李從珂、劉知遠還是郭威即位都是在禁軍的支持下才登上帝位的。 同時,隨著石敬瑭、劉知遠等人的稱帝,地方的鎮兵、尤其是河東的邊軍也流入了禁軍系統,進一步壯大了禁軍的力量,到了五代末年,禁軍的規模已經達到了三四十萬之多。 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的王朝更迭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誰掌握了禁軍,誰就能主導歷史的進程。 當柴榮稱帝并打贏了高平之戰后又做出了優化禁軍的決定,其主要思路是:加強殿前諸班的力量,打造殿前司;精簡侍衛司的將士。 因為,禁軍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熵增,不僅人員素質下降嚴重,且紀律性也不強,在高平之戰中周軍右路軍的樊愛能和何徽臨陣脫逃就是典型事件。 當時,周世宗將這一任務交給了在高平之戰中表現突出的趙匡胤,而趙匡胤也沒有辜負世宗,不僅優化了侍衛司,還將殿前諸班打造為一支戰斗力相當強的部隊,史書對此的描寫是——“由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選練之力也。” 顯德三年(956),張永德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殿前諸班正式升級為殿前司,成為禁軍系統中與侍衛司平行存在的一支部隊。 在世宗三征淮南的軍事行動中,這支部隊在趙匡胤的率領下也證明了其戰斗力,用被趙匡胤所俘虜的南唐名將皇甫暉的話來說就是:“臣向日屢與契丹戰,未嘗見兵精如此。” 經過平常的苦練和實戰場景的磨煉,三征南唐之后,殿前司已經成為后周最具戰斗力的一支部隊,超越了侍衛司,而趙匡胤通過擴建殿前司和率領殿前司的將士作戰已經成為這支部隊事實上的控制者。 趙匡胤對殿前司的控制首先就是地位。在一征南唐之后他以軍功升任殿前都指揮使,官拜定國軍節度使,成為殿前司的二號人物。雖然一號人物是殿前都點檢張永德,但張永德根本就沒有趙匡胤和殿前司將士的粘性強。 其次就是軍功。人本來就有慕強的基因,尤其是五代那樣的亂世,所以,當趙匡胤在戰場上不斷積累軍功之后,其也就被將士們偶像化、打上強者的標簽,而這種來自將士們的崇拜又塑造了趙匡胤在禁軍中的威望。 有一件事就能說明趙匡胤在禁軍中的地位。三征南唐結束后,趙匡胤只是平調為忠武軍節度使,將士們就認為,這不公平,為趙匡胤感到不平。 當然,趙匡胤在禁軍中的地位也來自他的刻意經營。趙匡胤在禁軍群體中是極力發揮自己的社交優勢將許多人都拉入了自己的小圈子,典型就是所謂的“義社十兄弟”,還有大量的基層將士。 對此,史書就如此形容:“(太祖)掌軍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人望固已歸之。” 如此,當后周王朝出現權力真空之后,其權力空白就只能由趙匡胤這樣的實力派來填補,尤其是五代的人們已經形成了由強者主導大局的共識。 周世宗去世之后,由于繼位的柴宗訓當時只有七歲,根本無力駕馭朝局,所以當時的后周王朝就分裂為兩派:一派是支持柴家、維護柴家利益的人;一派為支持趙匡胤的人。 ![]() 柴宗訓無力填補世宗去世后后周廟堂的權力空白 圖源/劇照 當時,趙匡胤已經是殿前司的一號人物,世宗在去世之前罷免了張永德,由趙匡胤來出任殿前都點檢一職。 至于世宗為何要罷免張永德則又是因為,他在北征契丹的過程中曾撿到一塊上面寫著“點檢作”三個字的木牌,因而對張永德產生了疑心。當然,也有學者認為,世宗去世之前曾有意將皇位傳給張永德,在看到張永德沒有魄力接受而大臣們又反對的情況下才放棄的。既然已經放棄了張永德,那就不能讓他繼續呆在威脅帝位的殿前都點檢的職位上了。 柴宗訓即位之后,改授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并加檢校太尉的榮銜。但是呢,柴宗訓根本就無力填補世宗去世之后后周王朝的權力空白,人們不相信一個孩子能夠駕馭亂世的局勢,當時,許多人甚至認為“天下無主”。 于是,部分人就選擇站隊實力派選手趙匡胤,典型就是張永德。張永德殿前都點檢的職位雖然被趙匡胤取代,但他卻并不怨恨對方,而是將自己將來的富貴壓在了趙匡胤身上,對其是全力支持。比如,顯德六年(959)九月,趙匡胤娶老婆的時候張永德就資助了金帛數千。 從張永德對趙匡胤的態度來看,那塊“點檢作”的木牌絕對不是趙匡胤的作品,不然這兩人之后那種絲滑的合作關系就不正常。還有可能,是張永德指示趙匡胤那樣做了,只是他沒有如愿被世宗選中作為繼承人而已。 武將中支持趙匡胤的還有,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張光翰、右廂都指揮使趙彥徽。當然,那些趙匡胤所謂的“兄弟們”就更不用說了,早就將自己的前途和趙匡胤深度綁定了。 文臣中支持趙匡胤的典型人物是翰林學士陶榖。據說,陶榖當時都已經在著手準備趙匡胤將來實施改朝換代的有關書面材料了。 也就是說,當時的后周廟堂事實上已經分裂為兩派,而這種分裂是不利于大局的。事實是,后周當時的生存環境并不樂觀,其北有契丹、北漢這樣的強敵,南有南唐等南方諸侯的威脅,還有蜀地的后蜀,如果后周廟堂不能形成合力,是很難應對周遭這么多的強敵的。 所以,只有維護內部的團結才能解決后周的生存和發展問題,而粘結各派、給各方都能帶來信心的人只能是趙匡胤這樣的強者。 最重要的是,只有趙匡胤這樣的強者上位,才能壓制后周內部那些蠢蠢欲動的地方藩鎮,將內部矛盾可能造成的破壞力降到最小。 可見,人們在慕強的潛意識的主導下,出于對后周復雜而嚴峻的現實環境的考慮,已經形成了由強者趙匡胤上位主持大局的共識。 當然,這也是一種歷史慣性。從907年朱溫建立后梁王朝到959年柴宗訓即位,短短的五十三年間中原地區就經歷了五個王朝的更迭、八姓十三位皇帝的權力循環。 安重榮所說的那句“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的話就是對當時那種失序狀態的具象化形容。 當雄主柴榮去世、幼主柴宗訓即位之后,五代的慣性已經決定了新一輪的改朝換代的必然。 作為五代歷史的深度參與者,趙匡胤肯定也感受到了政治氣氛的變化,因而也迎合了趨勢進行刻意經營,首先就是將包括趙普、王仁瞻、楚昭輔、李處耘、劉熙古、呂余慶、沈義倫等一批文士網羅到自己的幕府充當智囊。 這里強調一點,打造、經營幕府是五代藩鎮的傳統做法,趙匡胤打造自己的幕府早在世宗還在世時就已經開始了。 再就是對宰相的爭取,當時,宰相王溥已經明確站隊趙匡胤,魏仁浦也被趙匡胤爭取了過來,剩下一個范質也被趙匡胤所拿捏。 至于趙匡胤為何能拿捏范質則又是因為,范質有把柄在趙匡胤手里。據史書記載,世宗在彌留之際將趙匡胤和范質兩人同時召進宮委以顧命的重任,世宗特意交代:“王著藩邸舊人,我若不諱,當命為相。” 至于世宗為何要重用王著則又是因為,王著忠誠,又有才干,完全可以成為之前王樸的角色擔起維護后周江山的重任。 但是呢,世宗駕崩之后范質和趙匡胤就都無視了世宗的遺命,沒有用王著為相,因為,王著為相不僅會稀釋范質的相權,更會威脅到趙匡胤的計劃。 ![]() 世宗對后事的安排也不夠妥當 圖源/劇照 不過呢,這并不代表范質就站了趙匡胤的隊,他后來只是因為有把柄在趙匡胤手里從而不得不看著趙匡胤各種經營,最終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后才后悔莫及,表示:“倉卒遣將,吾儕(chái)之罪也。”由于情緒激動,范質甚至將王溥的手都給抓爛了。 在搞定宰相之外,趙匡胤還對禁軍系統進行了布局。根據史料記載,世宗去世之前,殿前司的人事格局為: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殿前副都點檢空缺;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不詳。柴宗訓即位之后的格局為: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審琦。 不管是慕容延釗、石守信還是王審琦都是趙匡胤的人,趙匡胤通過對殿前司的人事調整完全掌控了這支精銳部隊。 再看侍衛司。世宗去世之前,侍衛司的人事格局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侯空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侍衛步軍都指揮使袁彥。柴宗訓即位之后侍衛司的人事格局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侯韓令坤;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 其中,李重進常年坐鎮淮南,并不能有效控制侍衛司,而韓令坤、高懷德和張令鐸都是趙匡胤的人。如此,侍衛司只有韓通一人是趙匡胤的對手,而韓通本人不僅能力有限,且在軍中缺乏威望。 所以,當時的趙匡胤經過刻意經營是完全掌控了殿前司,部分掌控了侍衛司,已經具備了發動兵變、改朝換代的客觀條件。 對于如何導演改朝換代這出大戲,趙匡胤也是有現成劇本的,因為,他當年可是全程見證了郭威是如何代漢的,直接復制郭威的劇本就行。 所以,后周王朝被終結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而這更多又是由當時的客觀環境、歷史的慣性、人們所形成的共識決定的。趙匡胤的人力更多只能是迎合趨勢。 當然,世宗對于后世安排的失誤以及王樸的突然去世也在客觀上成就了趙匡胤。 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人要成事,除了實力,還得靠那么一點點運氣。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 / 推薦閱讀: /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