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夏去秋來”的轉折點,不僅承載著農耕文明對自然的敬畏,更蘊含著順應時令的養生智慧。2025年立秋時間為8月7日13時51分,此時雖暑氣未消,但秋意已悄然醞釀。結合傳統習俗與現代氣象、農事規律,以下6件事若能踐行,既能調養身心,又能為秋冬健康打下基礎,堪稱“立秋旺運指南”。 ![]() 一、衣:科學“秋凍”,防寒護陽 立秋后晝夜溫差逐漸拉大,民間有“春捂秋凍”之說,但“秋凍”需講究方法。此時人體陽氣收斂,若過早添衣易致汗液滯留,引發感冒。建議: 早晚添衣:清晨與傍晚氣溫低于28℃時,可穿薄外套或披肩,重點保護頸部、腹部和腳踝。 材質選擇:優先選用棉麻、絲綢等透氣面料,避免化纖材質悶熱貼身。 特殊人群慎凍:老人、兒童及慢性病患者需根據體質調整,如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經敏感度低,更需防寒。 ![]() 二、食:貼秋膘與潤燥并重,因地制宜選食材 立秋飲食需平衡“補”與“潤”。北方有“貼秋膘”習俗,南方則注重祛濕潤燥,結合2025年立秋后全國仍將持續高溫的特點,建議: 肉類選擇:優先選鴨肉、魚肉等低脂高蛋白食材,如北京老字號“便宜坊”的燜爐烤鴨,外酥里嫩且性涼不燥;山東萊西地區的“立秋渣”(豆沫青菜豆腐),既能補虛又防腹瀉。 果蔬搭配:多吃梨、百合、銀耳等白色食物潤肺,如杭州人立秋必吃的西瓜,可搭配少量鹽食用以平衡寒性;四川東部流行的“立秋水”,全家共飲一杯溫水,助排暑濕。 地域差異:江南地區可延續“啃秋”習俗,吃西瓜、秋桃等時令水果;北方干旱區則需增加南瓜、胡蘿卜等富含β-胡蘿卜素的食物,增強呼吸道抵抗力。 ![]() 三、住:通風除濕,巧用自然能量 立秋后“秋老虎”肆虐,室內防暑與祛濕需并重: 通風時機:每日10:00-15:00高溫時段關閉門窗,利用紗窗阻隔熱氣;16:00后開窗形成對流,降低室溫。 除濕妙招:在衣柜、書架放置竹炭包吸附濕氣;空調調至“除濕模式”,溫度設定26℃既節能又舒適。 綠植助力:擺放綠蘿、吊蘭等耐陰植物,既能凈化空氣,其蒸騰作用還可增加濕度,緩解秋燥。 ![]() 四、行:晨練避暑,夜游賞月 立秋后運動需避開高溫時段,選擇“輕運動”: 晨練推薦:6:00-7:00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舒緩運動,借晨露未晞時練習,可增強心肺功能且不易中暑。 夜游建議:20:00后氣溫降至30℃以下,可效仿古人“立秋賞月”習俗,在公園散步時觀察“寒蟬鳴”等物候現象,感受季節變遷。 禁忌提醒:避免在10:00-16:00進行戶外劇烈運動,如需外出,務必佩戴遮陽帽、涂抹防曬霜,并隨身攜帶藿香正氣水防中暑。 ![]() 五、作息:早睡早起,借天時養陰 立秋后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人體需調整生物鐘: 睡眠時間:建議22:30前入睡,6:30起床,比夏季提前1小時入睡,順應“陽收陰長”規律。 午休技巧:13:00-14:00進行20分鐘“子午覺”,用眼罩遮光、耳塞隔音,可快速恢復精力。 睡前儀式:睡前1小時用40℃溫水泡腳,加入艾葉、生姜等溫經散寒的中藥,助眠效果更佳。 六、農事:搶抓“三場雨”,防旱澇急轉 對農民而言,立秋是秋糧豐收的關鍵期: 灌溉策略:遵循“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的農諺,在河南、東北等易旱區,需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利用降雨間隙進行滴灌或噴灌。 ![]() 病蟲害防治:立秋后水稻三化螟、玉米螟進入高發期,可采用生物防治法,如釋放赤眼蜂控制蟲害,減少農藥使用。 土壤管理:借鑒“七挖金,八挖銀”的古訓,立秋后對農田進行中耕除草,疏松土壤的同時可結合施用有機肥,為來年春耕儲備養分。 結語:順應天時,方得安康 立秋不僅是季節的節點,更是人與自然對話的契機。從“早立秋,暮颼颼”的氣象預測,到“貼秋膘”的飲食智慧,老祖宗留下的習俗中蘊含著深刻的生存哲學。今日立秋,不妨泡一壺杭白菊,吃一塊立秋糕,在品味傳統的同時,用科學的方式調養身心——畢竟,順應天時,方能旺運一整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