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交易員三廢哥,林榮陪伴您成長! 咱們先聊聊一個常見的誤區。 很多剛進市場的朋友,總覺得找個“一招鮮或者只練一招”的方法就能躺著賺錢。 比如有人盯著均線的金叉死叉,有人一門心思等突破,還有人只看均線交叉。 但實際操作起來就會發現,昨天還好用的方法,今天突然就失靈了;在這個品種上賺錢,換個品種立馬虧損。 這不是運氣不好,而是從根上就錯了——市場就像個千面佛,你拿一把鑰匙想打開所有門,怎么可能呢? 市場的“七十二變”是常態 咱們先數數市場到底有多少張面孔。 最基本的就有震蕩和趨勢兩大類,可細分起來就多了去了。 震蕩里面,有窄幅震蕩和寬幅震蕩; 震蕩到最后,可能向上突破,也可能向下突破,還有可能突破一半又縮回去,這叫“假突破”。 趨勢里面,有剛啟動的,有走了一半的,還有快到頭的; 回調的時候,有的調三天就繼續走,有的能調半個月,甚至把趨勢走成震蕩。 再說說頂部和底部; 頂部不是一根大陰線就能確認的,可能是M頭,可能是頭肩頂,也可能反復震蕩著出貨,等你反應過來已經跌了一大截。 底部更狡猾,有的時候看著像底部,進去就套牢,因為那只是下跌途中的短暫休息; 真正的底部,往往在你徹底失望的時候才慢慢形成。 還有些更復雜的組合:比如震蕩擴張,一開始波動小,慢慢波動越來越大,最后出方向;比如趨勢中的震蕩,看著像要反轉,其實只是蓄力;甚至還有跨品種的拉扯,原油漲了,化工品卻沒動靜,黃金跌了,白銀反而逆勢上漲。 這些情況,哪是一招半式能應付的? 舉個身邊的例子。 我認識個老股民,就信“放量突破必漲”這一條。去年有只股票連續三天放量突破年線,他滿倉進去,結果當天就被砸了個跌停,后面連跌一周。 為啥?因為那是主力故意做的假突破,就等著散戶接盤。 他這招在大牛市里確實賺過錢,但到了震蕩市,簡直成了送錢機器。 單一策略的死穴:應對不了“市場陷阱” 為啥說只靠一招必然虧損?因為市場里全是“陷阱”,這些陷阱專門針對單一策略設計。 比如做突破的人,最怕的就是“假突破”。 明明看到很多人在某個價位掛了突破單,故意把價格打過去,讓這些單子成交,然后立馬反向操作,把這些人全套在里面。 你越執著于“突破就買”,就越容易掉進這種陷阱。 做回調的人呢?市場有時候根本不回調,直接一波漲到位,等你等著回調上車,早就錯過了。 有時候看似在回調,其實是趨勢反轉,你一進去就成了接盤俠。就像今年的新能源板塊,有人總等著回調到20日均線就買,結果每次碰到20日線就繼續跌,根本不給反彈的機會。 更麻煩的是品種關聯性。 現在的市場早就不是各走各的了,股市受匯率影響,商品受原油帶動,債券和股票經常反向走。 你用單一策略做股票,可能前一天還賺著錢,第二天因為美聯儲加息,債券大跌帶崩股市,你的策略瞬間失效。 這不是策略不好,而是你沒考慮到市場之間的“連鎖反應”。 有人說“越簡單越有效”,這話得看怎么理解。 簡單不是指策略單一,而是指邏輯清晰、規則明確。 比如計算器很簡單,但它能算加減乘除也能算平方開方,不是只能做一道題。 交易系統也該這樣,簡單的內核,卻能應對復雜的情況。那些說“一個策略打天下”的,要么是沒吃過虧,要么就是想騙你的錢。 真正的交易系統,得是“市場翻譯機” 那什么樣的系統才管用? 簡單說,它得能把市場的各種“方言”都翻譯成“普通話”,不管市場怎么變,都能給出對應的應對方案。 這背后得有個統一的原理支撐,就像不管是汽車、火車還是飛機,都得遵守物理規律一樣。 這個原理就是“市場結構”。 所有的價格波動,本質上都是市場參與者行為的結果,這些行為會形成特定的結構。 比如震蕩是多空雙方勢均力敵,趨勢是一方占絕對優勢,頂部是多方力量耗盡,底部是空方無力再砸。 看懂了結構,就知道現在市場在“說什么”,該怎么回應。 舉個例子,同樣是上漲,怎么區分是趨勢延續還是頂部前奏? 看結構里的“力量變化”。 趨勢延續的時候,每次回調的幅度都很小,成交量也跟著萎縮,說明賣的人少;到了頂部附近,上漲越來越費勁,成交量放大但價格漲不動,說明有人在偷偷出貨。 能看出這種區別,就不會在頂部追漲。 再說說震蕩和突破的關系。 震蕩的時候,多空在一個區間里反復拉扯,就像兩個人掰手腕,誰也沒占到便宜。 這時候系統要做的是“高拋低吸”,在區間上沿賣,下沿買。 但同時得盯著“力量對比”的變化——如果有一方突然發力,價格沖出區間,那就說明突破了,這時候就得立馬切換策略,跟著突破方向走。 應對跨品種拉扯也有辦法。 系統里得有“關聯度監測”,比如做原油的時候,要看看成品油、化工品的反應,如果它們不跟漲,說明原油的上漲可能是虛的; 做股票的時候,看看指數和個股的關系,如果指數漲個股跌,就得小心是不是拉權重出貨。 這些都得靠系統自動提醒,靠人盯著根本忙不過來。 構建有效系統的三個關鍵點 要讓系統能看懂所有走勢,得抓住三個核心: 第一,得有“多維度識別”能力。 不能只看價格,成交量、持倉量、波動率都得看。 比如同樣是底部,成交量放大的底部比縮量的底部更靠譜,因為那說明有資金在進場;同樣是突破,波動率上升的突破更可能延續,波動率下降的突破容易失敗。 第二,要設置“動態應對規則”。 就像開車遇到不同路況要換檔位,系統也要根據市場結構調整策略。 震蕩的時候用震蕩的參數,趨勢的時候用趨勢的參數;波動大的時候放大止損,波動小的時候縮小止損。 去年做螺紋鋼期貨的人都知道,3月份波動小,止損設5個點就行,到了9月底月份波動變大,止損至少得設20個點,不然分分鐘被掃出去。 第三,必須包含“陷阱過濾機制”。 比如區分真假突破,不能光看價格過沒過線,得看突破后的“持續性”——真突破往往會快速遠離突破位,假突破很快就會縮回去。 還有頂部底部,不能看到一個形態就下結論,得等“確認信號”,比如頂部得等跌破頸線,底部得等站上關鍵均線。 我認識個做量化交易的朋友,他的系統里光識別市場狀態的模塊就有十幾個,能區分出二十多種不同的走勢。 去年市場忽上忽下,很多人虧得不行,他反而賺了不少。不是他運氣好,而是不管市場怎么變,他的系統都能找到對應的玩法。 別被“簡單”騙了,復雜問題需要匹配的解法 最后再聊聊“簡單”這個詞。 很多人覺得交易系統越簡單越好,這其實是把“簡單”和“簡陋”搞混了。 就像手表,看起來就幾根指針很簡單,但里面的齒輪、發條、游絲一點都不能少,少了就走不準。 交易系統也一樣,表面上可能就幾個信號,但背后得有足夠的支撐,才能應對各種情況。 那些鼓吹“一招鮮或者只練一招”的,要么是沒經歷過完整的市場周期,要么就是想割韭菜。 市場專治各種不服,你越執著于一種方法,市場就越會找到這種方法的漏洞,讓你虧得明明白白。 真正有效的系統,應該像水一樣,沒有固定的形狀,但能適應各種容器。 就像節奏博弈論系統一樣,我們每年都在推出新的系統,每次都有新的東西,在外行來看,我是在割韭菜,但在我眼里,其實我是教各位,應對市場的所有走勢。 每年練一點兒,熟練之后練下一套系統,一旦訓練完成,就能應對市場的所有走勢。 比如市場是震蕩,它就用震蕩的策略;市場是趨勢,它就用趨勢的辦法;市場要反轉,它能提前預警;市場要延續,它能牢牢抓住,市場是震蕩內突破延續,我們就用震蕩內突破延續.....等等數幾十種。 這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對市場結構的深刻理解,靠一套能應對所有變化的規則。 就像林榮我自己做交易,表面上進場位是一個,但背后判斷市場結構的邏輯上百種,每種背后都有深層的邏輯。 就像我們去年10月9號發表的股票的底部。 ![]() ![]() 這是后面近10個月的走勢,和我們10個月前說的最強的2個支撐已經支撐著價格向上爆發。 看似簡單的阻力很簡單,但背后的而邏輯卻很復雜。 ![]() 就像前面紅圈處的位置進場的人,我相信,沒有幾個人會踏上這波牛市。 ![]() 如上圖,這是我10個月前留的一段話,相信各位現在深有感觸。 所以說,別再找什么“萬能公式”了,踏踏實實地構建一個能看懂市場各種“表情”的系統。 市場千變萬化,你的系統也得能隨機應變,這才是長久盈利的根本。 記住,交易不是比誰的方法簡單,而是比誰的系統能更好地跟上市場的節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