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檢驗日常工作中,特別是生化檢驗的工作中,由于樣本多采用血清,因此都需要進行標本離心后分離血清。而讓許多同行都非常頭痛的一件事,那就是血清無法分離或成直接的“膠凍狀”。這種“膠凍狀”血清,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分離后呈正常血清的狀態,但上機測試前就可能發現呈“膠凍狀”或上機后大量結果出現過低、機器報警等原因查看標本狀態發現呈“膠凍狀”;而另一種情況,就是離心后發現,直接是“膠凍狀”,習慣性的挑一下重新離心,離心完可能恢復,也可能依然呈“膠凍狀”。 接下來,我們就這些情況來進行具體的分析其成因到底為何。 1.標本放置時間過短或室溫過低。在夏季的時候血清析出很快,宜在血液凝固后半小時內分離血清,以減少細胞內外成分的變動;冬季血塊收縮較慢,應將血液置于37℃中促使血清析出[1]。無論是放置時間過短或者溫度太低,在血液沒有完全凝固,纖維蛋白沒有完全析出、分層,過早離心,那么就可能會出現上述情況。 處理方法:這種情況比較簡單,基本上放置一段時間或者37攝氏度水浴就可以促進凝固,再次分離問題一般都可以解決; 2.患者為尿毒癥等需要透析的患者,或者心梗、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等患者,正在使用抗凝藥物,如肝素、華法林、達比加群等,可出現“膠凍狀”血清。由于人工透析患者和應用肝素治療患者血液中的肝素逐漸失活,纖維蛋白原在纖維蛋白酶的作用下逐漸轉變為不溶性纖維蛋白,此時離心試管中血液,纖維蛋白還沒有形成網狀結構后留在血清中,血清呈現“膠凍狀”,也就是說纖維蛋白還沒有收縮完全。所以,很難快速分離出血清標本。只有纖維蛋白形成網狀結構將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網絡”在一起,收縮形成血塊才能分離出血清[2]。 處理方法:a.該文獻[2]中使用的方法是本組研制的中和速凝肝素血采血管,噴涂肝素中和劑和高速促凝劑,中和肝素后促凝劑促使血液凝固因子活化,促進血液快速凝固。根據文獻記載一般透析患者血液中肝素含量3 U/mL血液中,其理論數值:1 mg中和劑能中和1 mg肝素,為此本組研制的中和肝素真空采血管真空定量度為4 mL ,即4 mI 血液中含有l2U肝素。中和劑中和肝素后同時速效促凝劑作用于纖維蛋白原產生纖維蛋白加速血液的凝固。這種方法相對比較特殊,我孤陋寡聞,確實沒聽說過這樣的采血管;b. 一般這種情況,我們都建議重新采集標本,使用肝素鋰的血漿標本來處理,一般能解決問題;c.快速離心上機,成功幾率應該不高,最好不要嘗試,不過如果你和醫院有仇,不妨一試; 3.患者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這種情況在我接觸的同行們反饋的情況中是出現“膠凍狀”血清最常見的原因。: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組織因子、vW因子水平的提高及大量的M蛋白與纖維蛋白原相互作用.損傷纖維蛋白的聚合作用從而引起血液呈高凝狀態。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覆蓋于血小板表面,封閉受體,從而影響血小板功能。單克隆免疫球蛋白還能抑制多種凝血因子的活性或選擇性地作用于纖維蛋白單體上使纖維蛋白不能聚合。形成的凝塊不能收縮呈“膠凍狀”。此為發現該病例最為關鍵的因素[3]。 處理方法:一般這種情況,我們都建議重新采集標本,使用肝素鋰的血漿標本來處理,一般能解決問題;而且目前最好的辦法,只有這個,其他的不予考慮。 其實這個問題困擾了挺久了,但是沒有一個特別好的答案。因此我就想自己嘗試解決一下,但是能力非常有限,能找到的參考資料太少,解釋感覺還是不夠通透。而且我知道原因肯定不止這一些,但是我盡力,我就只能想到這一些比較常見的。我在這里就當拋磚引玉了,有其他的見解,歡迎留言補充。 參考文獻: [1]周新,涂植光主編, 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8 [2]薛邦祿,王永安,劉新濤.肝素治療患者的肝素血真空采血管研制及臨床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0年7月第3l卷第7期:753 [3]張有江,薛小敏,王國慶.血清膠凍狀1例.[J].實驗與檢驗醫學 第30卷第5期:432 |
|
來自: 求真我gcvbmj6p > 《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