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和炎癥指標是臨床評估感染類型、嚴重程度及炎癥反應的關鍵依據。 一、基礎血液指標1.白細胞計數(WBC)與分類 - 細菌感染:
- 白細胞總數多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顯著增加(>70%)。
- 例外情況:傷寒、結核等感染可能表現為白細胞減少;膿毒癥時白細胞驟減提示危重。
- 病毒感染:
-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比例升高(如麻疹、肝炎)。
- 真菌/寄生蟲感染:
- 嗜酸性粒細胞可能升高(如過敏或寄生蟲感染)。
2.血小板與紅細胞相關指標 - 血小板計數:嚴重感染時可能降低(膿毒癥相關凝血障礙)。
- 紅細胞沉降率(ESR):非特異性炎癥指標,升高見于慢性感染或自身免疫病,但受貧血等因素干擾。
二、急性時相蛋白指標1.C反應蛋白(CRP) - 特點:感染后6–8小時快速上升,24–48小時達峰,半衰期約18小時。
- 意義:
- 細菌感染:顯著升高(>50 mg/L)。
- 病毒感染:正常或輕度升高(通常<20 mg/L)。
- 非感染炎癥:心血管疾病、創傷等也可引起升高。
2.降鈣素原(PCT) - 特點:細菌感染的特異性較高,2–6小時升高,12–24小時達峰。
- 意義:
- 細菌性膿毒癥:顯著升高(>2 ng/mL)。
- 局部細菌感染:輕度升高(0.5–2 ng/mL)。
- 病毒/非感染炎癥:通常不升高或輕微升高。
3.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 - 特點:上升速度比CRP更快,敏感度高但特異性低。
- 意義:
- 細菌/病毒感染均可能升高,與CRP聯用可提升早期診斷價值。
三、細胞因子與特異性檢測指標1.白細胞介素-6(IL-6) - 作用:誘導CRP和PCT生成,早于二者出現。
- 意義:
- 膿毒癥早期診斷指標,升高程度與病情嚴重性相關。
2.病原體特異性檢測 - 抗體檢測:如支原體抗體、病毒抗體等,用于明確病原體類型。
- 核酸檢測(PCR):直接檢測病原體核酸,特異性高(如HPV、結核分枝桿菌)。
四、指標聯合應用與解讀原則1.區分感染與非感染性炎癥 - 感染:PCT+CRP+WBC聯合升高提示細菌感染。
- 非感染:創傷、腫瘤等可致CRP/ESR升高,但PCT通常正常。
2.判斷感染類型與嚴重程度 - 細菌 vs 病毒:
- 細菌:WBC↑、中性粒↑、CRP↑↑、PCT↑
- 病毒:淋巴↑、CRP輕度↑、PCT正常
3.動態監測與療效評估 - CRP/PCT半衰期短,下降提示治療有效;持續升高需調整方案。
- 重癥感染:需結合血培養、影像學(CT/超聲)定位感染灶。
五、重要注意事項- 指標局限性:
- 所有炎癥指標均非絕對特異,需結合癥狀、體征及流行病學史。
- 免疫抑制患者(如化療后)可能無法產生典型炎癥反應。
- 特殊感染模式:
- 結核病:ESR升高但WBC可能正常,T-SPOT檢測有助診斷。
- 膿毒癥:PCT>10 ng/mL提示革蘭陰性菌感染風險高。
總結:關鍵指標速查表指標 | 細菌感染 | 病毒感染 | 非感染炎癥 | WBC/中性粒 | ↑↑↑ | ↓/正常(淋巴↑) | 可能↑(如應激) | CRP | ↑↑(>50 mg/L) | 正常/輕度↑ | ↑(心梗、腫瘤等) | PCT | ↑↑↑(膿毒癥>2 ng/mL) | 正常/輕微↑ | 通常正常 | SAA | ↑↑ | ↑↑ | ↑(同CRP) |
注:臨床需聯合多項指標(如“感染三項”:CRP+PCT+SAA)綜合判斷。
炎癥與感染的鑒別是核心:感染必有病原體侵入(如細菌、病毒),而炎癥可由物理損傷、過敏等非感染因素觸發。實際應用中需結合動態檢測與個體化分析,避免單一指標誤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