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古人筆法,練習小楷,效果最顯著,小楷的筆畫精嚴,字型小巧,對于控筆的平穩性、精細度,要求偏高,勤加練字,不僅提升筆法,還能磨練耐性,學會平心靜氣,琢磨每個筆畫的內在技巧。 ![]() 而且小楷的韻致典雅,出塵脫俗,利于學者們,塑造正確審美,領會中華傳統之風尚,日后創作時,加入神韻和風姿,令其不再是干巴巴的線條。 雖然學習小楷的優點良多,但是精善的小楷范本,并不算都多,要么筆勢嚴謹,過于肅穆、平整,難有藝術的生動感,要么就是拓本,字跡模糊。 ![]() 線條也融入刻刀痕跡,略顯呆板,亦無墨色枯潤,臨摹它們,極易產生用筆僵化、單調等問題,幸好近期,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發現一幅南宋“戰神”小楷,字字靈動、駿健,一別往日的拘謹之風。 ![]() 此帖就是張即之的《金剛經》,首先了解張即之,他出身顯赫,其父張孝伯,為資政殿大學士,伯父張孝祥,則是愛國詩人,受此熏陶,張即之的修養深厚,深諳古意。 ![]() 最初,以唐人楷法入手,繼承古人的標準筆法,鉆研“顏體”最深刻,得其質樸、寬博的氣象,隨著基礎穩固,張即之臨學魏晉,并且鉆研“尚意”偏多,王羲之、蘇軾、朱熹等,均有所學。 ![]() 正因多方面的學習,形成“以行作楷”的自家面目,這幅《金剛經》展現這一特點,全卷足有5100多字,技法完備,多用中鋒運筆,意態波折,帶有幾分隸書的拙質氣息,質感高級 ![]() 而且張即之的小楷,融合大字寫法,看似微小,實則疏朗、明快,線條粗細,墨色濃淡,以及方圓對比,頗為鮮明,強化視覺沖擊,更具藝術效果、妙趣,還能凸顯動勢,徹底擺脫千篇一律。 ![]() 《宋史》評價:“以能書聞天下,大字古雅遒勁,細書尤俊健不凡”,啟功也稱贊其字“有長風破浪之象”,當時張即之法帖,敵對的金國也重金求購,加之氣勢非凡,冠有“書法戰神”的稱號。 ![]() 傳入日本后,更得追捧,將其選為“四絕”之一,護國禪寺里面,還有他的題字牌匾,同時2016年《華嚴殘卷》,拍出6300多萬,此帖內容浩瀚,比之多出20多倍,專家認為,估值超過10億。 ![]() 張即之采用行書、大字的筆意,寫小楷,筆筆駿健生動,學習這樣的法帖,不僅掌握“楷法”,下筆精到、有力,還能防止板滯,寫出暢意、靈動的勢態,日后學習行書,也能銜接順利。 ![]() 而今,我們對張即之《金剛經》,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為手工經折裝,分為上下2冊,裝裱精細,便于翻折、臨摹和查找。 ![]()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