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秋到了,很多人感到“秋高氣爽”就要來了,其實還早著呢。暑熱和濕熱、燥熱的環境,至少到九月中下旬才會收斂,還是要注意做好“六邪”的防護。 六邪是指“風、寒、濕、火、燥、暑”,構成中醫病癥診斷基礎。 六邪從自身看,有內生和外侵兩種因素,比如,風有“內之風動”、“外之受風”的說法,濕有“內生濕滯”、“外部潮濕”的問題。 六邪從相互關系看,可以勾結和轉化,比如,風邪和寒邪的結合、寒邪和濕邪的結合、風邪和燥邪的結合,等等。 六邪的本質是陰陽失衡,逐漸引起表里、虛實問題,還會相互夾雜,而且與環境季節、個人體質、先天條件、生活飲食等緊密相連,構成復雜病機,對中醫辨證、施術、用藥有較大考驗。 中醫怎么認識“邪”?邪不是毒,不是害,是“不正”,因“歪”而生“邪”。何謂“歪”?偏多一點、偏少一點,身體可以自我糾錯,但長期和大幅度的偏性就歪了,成為邪的基礎。 中醫應對邪的做法,是“歸正”。有個成語叫“改邪歸正”,就是中醫辨治的精準概括。歸正的目標是圍繞“六邪”的影響,把陰、陽、氣、血、津、液等扳回正軌。 但“六邪”當中的每一種邪,是會變化、轉換或加重的,陰陽氣血津液等因素就相應出現各種波動,如果僅僅把某個臟腑、某條筋絡的波動情況糾正,而不去關注整體,或沒有拔除病邪“大本營”,就會陷入舍本逐末、流于形式的怪圈。明明花了大精力、大價錢去治療,不久又復發了,這是不少患者遇到的困惑。 解決辦法不復雜,就是直搗邪祟大本營,當它們的“老窩”被搗毀,后面的問題再散亂,也能慢慢歸正。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六邪”中的三邪,說法是:寒邪結于臀下,風邪結在肋間,濕邪結在臍周。接下來了解另外三邪,它們的“大本營”和歸正“目標”重點是在: 火邪結在“肘窩”,燥邪結在“內踝”,暑邪結在“中脘”。如何理解這三句話? 火、燥、暑,這三個很容易歸為一類:熱。火熱不分家,燥可生熱,暑熱更是季節特色。但它們也是有不同的。 火邪、燥邪、暑邪的具體出處,不是某個經典文獻,而是多個典籍的論述,經過臨床驗證的總結,如《黃帝內經》指出: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或:暑邪易犯脾胃,熱郁中脘。《針灸甲乙經》指出:燥邪結內踝,大筋緛短,小筋馳長。《沈氏尊生書》指出:燥病結內踝,血枯筋燥,爪甲枯。等等。 1、火邪結在肘窩,如何理解? 火是老百姓很常見的自然現象,延伸為身體的熱,如嶺南地區說的“上火”。火有虛實、大中小、五臟六腑等不同分類,在不同的病位有不同表現,但最重要的,是內生火邪或外感熱火要搞清。 火邪有5個特點:一是陽之邪,其性炎上,多發頭面;二是易擾心神,引起失眠、心煩、狂躁等問題;三是耗氣傷津,轉化為燥邪;四是易生風動血,如熱極生風、肝陰受損,或動血出血;五是易生瘡癰,火邪在皮肉筋骨引起痘瘡。 概括起來就是生風、動血、傷津、耗氣、擾神、生瘡,而且情志過極,陰虛火旺,郁而化熱都可加重火邪,臨床要仔細分辨。 ![]() 所以在炎熱的夏季,要少在高溫環境下停留,這是外避火邪的體現;現代反復叮囑不要熬夜、過勞、少吃辣、情緒緊張等問題,防止虛火內生上炎,這是內避火邪的體現。 為什么火邪與肘窩相關?主要是火性炎上,心肺居上焦位,最先被熏灼,受邪后易沿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陰肺經,循經下沉肘窩,這是三陰經交匯的薄弱之處。 從局部看,肘窩發紅、瘀熱、長出痧點、有灼熱感、壓痛等問題,而心肺則出現肺熱痰黃、失眠心煩、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熱毒瘡瘍等問題,這是氣血壅滯,氣結成瘀。 調理可分內服和外治兩種方式:內服湯藥需辨證,心火上炎——黃連解毒湯、導赤散等;血熱瘀阻——桃紅四物湯、五味消毒飲等;濕熱交織——龍膽瀉肝湯、四妙勇安湯等;陰虛火旺——知柏地黃丸、天王補心丹等。外治可拍打肘窩散痧瀉火、針刺、刮痧等,注意慎用艾灸。 2、燥邪結在內踝,如何理解? 燥在過去是秋天專屬,因下雨少、氣候干燥、皮膚收斂發癢,形成“干”的局面。到了現代,燥的季節屬性模糊化了,比如,過去是秋天干燥,現在一年四季都可能遇燥,因為人與大自然接觸,被工作、居住環境隔斷了。現代人喜食肥甘厚膩和辛辣,也會上火生燥。 燥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與火結合,但它也有自己的特點,《素問·五運行大論》說:燥勝則地干。說明燥性干澀,易傷津液,而且燥還會傷肺。肺喜潤惡燥,外燥第一步就是傷肺耗肺陰。 燥在身體的傳變是漸進、明顯的,桂本《傷寒論》說,傷燥,肺先受之,出則大腸受之,移傳五臟…消息脈經。 肺受燥傷,接下來是大腸,因為大腸與肺互表,但燥的傷津是持續的,而且與火結合,很快可見口腔潰瘍,燥入心;接下來是口苦咽干身痛,燥入肝;然后肝克脾,面黃便秘,燥入脾;脾會影響胃腑,然后燥繼續傷津耗陰,再入腎臟。 而且燥還有一種奇特的路徑:和風、寒混雜變成涼燥,身不熱,只是鼻塞、咽干。 為什么燥邪與內踝有關?它的病理路徑是:燥傷肺津→入大腸、入心、入肝、入脾→入腎,腎陰虧耗→經脈筋絡失濡養→內燥拘急。 燥性干澀,內踝胃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交匯之處,津液不足,筋脈失潤,內踝皮膚干裂、脫屑,足跟痛,有的還會轉筋。 調理可分內治外治兩種:內治用湯劑如六味地黃湯、左歸丸、沙參麥冬湯、增液湯、芍藥甘草湯等;如果是涼燥,可用杏蘇散。外治用艾灸、針刺、推拿等方法。 3、暑邪結在中脘,如何理解? 暑在六邪里有兩個與眾不同的特點:一是只在夏季出現;二是暑邪只有外邪,不可內生。所以防暑邪要注意季節,注意外御。 但暑邪是六邪里發展發作最快的,所以辨證一定要準,暑邪辨證難點在:分為陰暑和陽暑,搞錯了后續治療成本就高了。 陰暑:暑熱季節,大量進食生冷食物,睡涼地,洗冷水太久而引起熱病,因寒而起。 陽暑:烈日高溫下長時間暴曬,長時間停留在悶熱室內引起熱病,因熱而起。 無論陰暑還是陽暑,都是陽邪、炎上、升散,所以傷津耗氣,傷暑、中暑、暑溫,而且暑很容易和外濕、內濕混雜,形成暑濕。 濕從何來?脾胃是大本營,中脘為脾胃樞紐,濕邪黏滯則形成氣機痞寒局面,直犯中焦,氣機升降悖逆,痰食積滯,循環往復。 所以暑邪一定要把調治脾胃突出出來,反過來說,護好脾胃,同樣可以防暑祛暑。 調治濕邪內服湯藥需辨證,多見于藿香正氣散、連樸飲、清暑益氣湯、保和丸、半夏瀉心湯等,外治多見于刮痧、中藥貼敷、針灸等。 總之,火邪結在肘窩、燥邪結在內踝、暑邪結在中脘,是中醫臨床應對火、燥、暑的經驗總結,是建立在辨證基礎上的內外治療結合方式,但用藥需遵醫囑,不可亂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