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看到有一個同仁在批判時下流行的養生書籍,的確不錯,但是,也同樣覺得,這位爺說的很多東西,既不算中醫的路子,也不算西醫的路子,心血來潮,也來說說。 而另外要說的一點是,不論是高血壓,還是肺結核,以至于白血病、癌癥,都不是不治之癥。這點,拜張仲景、張錫純、李可等大家為師(書授,親授從技術層面說,還是有難度)的,無不認可,且在中醫論壇上,都有不少案例心得。 而且這些東西,中醫講的很清楚,治病原理,方法,藥性,無不妥妥帖帖,讓人心里有一百個踏實,問題是,就怎么就沒人看得懂呢? 比如說吧,感冒怎么回事?為什么會發燒?而中醫(我是說真正的中醫,中醫院大多不算)為什么忌諱打吊水? 為什么嗓子眼痛?流鼻涕?咳嗽? 為什么脾胃不好,容易感冒? 為什么肺不好,感冒就容易咳嗽厲害,還引發肺炎? 中醫里面有個詞。叫做榮衛。 榮可以理解成為血,衛呢?衛就不太好說。 但是大家想想,地球表面除了依靠地殼來保護,還有啥別的沒有? 是的,還有大氣層。 可問題是,人的這個大氣層是怎么形成的呢? 人吃的東西和喝的水,會在脾胃消化吸收,上輸于肺,由肺布津于身體各個地方,有一部分,就會蒸到體表,同時,身體里面的水在腎陽的加熱下也會變成水蒸氣散發到體表。這樣就形成了這個保護層。 所以就這個保護層而言,其強弱和脾胃關系很大,如果脾胃不好,也就是說脾胃有些虛寒,那么這個保護層就會薄弱一些。 那么容易感冒。
人的肌膚表面很多毛孔,毛孔負責呼吸(皮膚也呼吸)、排汗、散熱。感冒的風寒,相當于敵人侵犯國家,肌表就是國家的邊界,人體為了自我保護,等到敵人進來一部分之后,馬上緊閉城門,避免更多的敵人進來。 但是,毛孔是用來散熱的,而且不僅僅是散熱,還有代謝了的水分需要排泄。這其中的途徑,不外乎呼吸小便流汗?,F在毛孔關門,水分就都往呼吸道走,然后肺這邊也工作吃不消,更多的水分集中到這里不走了,凝聚成液體,這就是痰。如果在鼻孔中凝聚成液體,那就是鼻涕。而咳嗽是因為呼吸道中有痰,呼吸不順,所以引發排異反應,成為咳嗽。 同時,人因為喪失了通過肌膚表面的散熱能力,熱就只能通過咽喉往外走,這一走,就有熱,熱灼咽喉,就引發了咽喉炎。 中醫有句話,叫做不通則痛。感冒在古代也是最最常見的病,傷寒論叫它“太陽病”,然后有一條針灸書上都能看到的經絡,名為足太陽膀胱經。 如今毛孔閉塞,經絡不通。所以這條經絡影響到的腰、背部、頭部,都可能會引發疼痛。 這就是感冒。 但是為什么中醫認為,不能打吊水呢?其實人體發燒,是因為敵人兵臨城下,自己的兵力不夠,所以,不能通過排汗的方式把敵人驅走,于是在國家的邊界,兩軍對壘,就是發燒。 現在身體在告訴你,我還差了一點兵,所以,你給我點兵力,把敵人趕走。但是輸液,雖然殺菌,但是,那冷冰冰的水啊,把你身體的部署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如果不流汗(記住,一定是不流汗,流汗的,是風邪侵入,那需要用到桂枝湯),麻黃湯就是這樣一只增補部隊,來幫助身體把敵人趕出去。桂枝辛溫陽,麻黃開毛竅,能與杏仁和肺定喘,甘草可以和諸藥藥性,并緩和麻黃的烈性,一下子把感冒搞定。
千萬不要小看感冒,如果感冒被誤治了。那就連綿不絕的病癥接踵而至。 其實人的身體和國家很像,就是敵人來入侵時,先是在國家邊界,這就是肌膚表面。如果更深入一步,就是心肺,然后是脾胃,最后是腎。 為什么現在很多小孩子肺炎?感冒輸液把寒氣輸到了肺里面,肺受寒長期不能消除,自然咳嗽喘作頻發。其實發燒一癥,真的是好事,如果強行降燒,往往讓心臟這個指揮官不知所措,最后搞的多了,心肌炎都出來。 然后,如果你認可這個思路,那你就會明白,高血壓是因為脾胃營養吸收太少,如果按照以往的流速不能給予身體足夠的營養支持,身體強行要血液流的快一些,血壓自然高(不止這一種致病因素,還有別的);白細胞增高是因為身體覺得敵人太強了,要增兵?。。ㄟ@就是為什么很多小孩子,是在感冒輸液之后被發現白血病,你想明白這一節沒有?) 癌癥是因為人體已經不適合正常細胞生存,而不是說這玩意是平白無故跑出來的。 說的多了,下面,從頭說起。 如果你看了,就知道,中醫非但一點不玄妙,還是真的非常簡單且神奇的學問。
如果相信世界哲學是環環相扣,那么世界的哲理這構成了中醫神奇的來源之本。 心為君,腎為相,天火地熱,不就在乎一水的循環?此間古人之明澈,簡直嘆為觀止。 地球生命所以生生不息,全賴于太陽與水的循環。而水是如何循環的呢?這,就要借助于地球的精巧構造:以大地層為分界線,上面是大氣層,下面是地下水、及地球內核源源不斷發出的地熱。這些是人人皆知的常識。 地下水在地熱的加熱下,化為水蒸氣凝于地表,再通過太陽熱力的蒸騰,彌布到空氣中,在高空,則冷凝變成雨水,津布四澤,還于地面,再通過大地層回到地下,變成地下水。 在這個模式中,水蒸氣和雨水能夠順利運行的一個關鍵部位就是大地層。如果大地層比較潮濕,又比較寒冷,可能就會凍結,就象冬天的土地,凍的硬邦邦的,雨水不能往地下滲,地下的蒸氣也不能發散到地面上。 如果高空冷卻的雨水降落到地面上卻不能滲透到地下去,就會泛濫成災。如果地下的蒸氣不能順利生發到地面上,也會淤積在地下。 這樣,水津不能布施,則水濕患濫,地下水不能升騰,則濕熱相加,郁火縱生。 這個模式完全可類比于人體,脾胃在人體中央,稱為脾土,即相當于大地層。脾胃以上的部分可類比做地面上的空間,心主火(君火),即太陽,肺主水津布施,即云雨,稱為肺金,因為主生水,所以,有五行中金生水一說。 脾胃以下的部分可類比為地球和植被。地球類似于腎,五行稱腎水,外包水,中有腎陽,此間關系好比腎陽即地核,主火,外包腎水,即地表之水,主陰。肝又稱為肝木,主生發,疏泄,好比肝就是地表植被,吸水,疏木,生長發芽,然后將地下水蒸騰而出。如果地表干澀冰冷,則不能蒸騰,好比此植被之芽被郁,郁滿則逆生,逆生則倒長,疏泄一強,滋擾腎中相火外泄, 沒有地下水之陰寒,沒有厚土之掩埋,則地核中熔漿之火并會上越,發為火山。這就是常所謂的上火之火,人體沒有腎陰之制約,沒有胃土之濕潤而沉降,則腎陽上亢,其火上沖,上焦被炙。 ?。ê芏嗳怂^的上火,即此火。因為此火是腎火,腎火是人生下來所有的元陽之本,耗之則讓人陽不足,陰有余,常所謂面色暗淡,多斑多痘,皆是腎火上溢所致,而有人食用清熱解毒之物,越清面色越黯淡。今天的人,80%都是陽不足而陰有余,如何能清?) 現在清楚了,聯系肺來講,水是由肺所生成的,正常的應該回到下焦(脾胃以下部位),為腎所統領,然后通過膀胱變成小便,排出體外。其中膀胱和腎都屬于水,是相互影響的。黃帝內經中說,膀胱清則能開,熱則關閉。在下焦,有水也有火,不過這個火是相火,正常情況下應該在腎中收藏著,不會隨便的泄漏。 這個也等于說地熱應該在地球內部,不能隨便跑到外邊來。它的功能就是加熱水和地表面,跑到外邊來就容易造成火山爆發等現象,就不太平了。 正常情況下,負責疏泄功能的是肝。如果肝氣運行正常的話,疏泄也就正常,這種正常的疏泄功能只能疏泄水,也就是這個小便,不會疏泄到腎中藏著的這個相火。但是在另一種情況下,肝氣的運行不正常,因為脾土是凍土,肝氣不能正常的生發,這樣就導致了肝氣在下焦郁積了,這樣一郁積它疏泄的力量就加強了,不是一般的強,這個強到了可以來疏泄腎中藏著的相火。相火一泄露,直接的影響就是讓膀胱變熱了。這樣一熱,膀胱這個竅就關閉了,也就是說小便不利了。
前面曾談到,肝主疏泄,那么,還有一些什么病是由肝引發的呢?(不可能一下子說全) 因為脾土冰涼(好比地面結了冰,成了凍土,那么植物就不能生根發芽),使得肝郁且不生發長大,那么疏泄之根本,則會出現問題。而人體汗液、小便等水的代謝等等都屬疏泄。 所以,當汗液、小便排泄不周,多半是肝出現問題。(當然,直接因腎陽不足,也可引發前列腺炎,不過,這個問題可慢慢談到) 那么,下一個問題是,肝是如何影響到排尿的? 人的小便是由膀胱排出,在正常情況下,小便是正常的,即不會太頻繁,也不至于撒尿不出來。膀胱是中空的(所謂五臟六腑,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是實質性器官,六腑是空的,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臟腑相為表里,怎么回事?慢慢講。),連接三焦,從肺所化生的廢水經由三焦送與膀胱,然后由膀胱排出。膀胱的下口就直接和尿道相連。 膀胱這個容器,也遵循熱脹冷縮。如果比較熱,那么整個膀胱就會膨脹,一膨脹就使得尿道孔給縮小或者壓擠的沒有孔徑了。這樣一來,雖然膀胱中有水,但是這個水就很難通過尿道排出體外了,這種小便閉澀不通的情況在中醫中叫癃閉。 如果膀胱比較寒冷,也就是不熱,那么就會收縮,周圍的組織一收縮,尿道口徑就會變大,如果膀胱中有水,就馬上瀉掉。那么可能會出現小便頻數的情況。這種情況的治療就是要暖下焦,溫補腎陽。 但正如先前所言,脾土為凍,肝木郁而不發,橫逆滋長,使得腎火外泄,虛火重則禍及膀胱,火郁則癃閉。所謂前列腺炎,既如此而已! 所以,治療前列腺炎,該補脾就補脾,該潤肝就潤肝,如果不是脾引發的,還不簡單?那就是腎陽不足,直接老大出問題了!如果單純的腎陽虧,那就是真武湯、四逆湯,如果已經陰陽兩虛,那就是滋陰壯陽一起,這個病,就這么簡單。 為什么吃東西刺激到脾則會拉肚子,稀水一般? 因為人喝下水,會停留在胃中,通過脾的加熱,使水蒸發成水蒸氣往上走,這些水蒸氣遇到肺,就冷卻下來,又轉化為水,通過三焦系統運輸到膀胱,然后通過肝氣的疏泄把這個水排出體外的。 ?。ㄗⅲ河腥讼矚g多喝水,認為喝水養顏,其實水的消化需要大量的熱,比食物難得消化的多,此熱來源于腎陽,腎陽不足,被水消耗易盛,最后水不能養,在體內化為痰飲,則濕熱之病縱生) 一旦脾土不舉,水就不僅僅停于胃,而是直線下降,停于大腸,結果大腸用于排水,功能混亂,人疲倦之極,營養無所得,甚是傷身。 中醫有一個地方和西醫有根本的不同,比如說,西醫看病,看到的是病,中醫看病,看到的是毛病。 怎么說?好比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比如一個人口腔潰瘍、咽喉炎、頭暈、腦充血、嘔逆,那么就開始暈了,因為病太多了。 可是在中醫,可能就是說,這都是由胃氣上逆引發。(口腔潰瘍,也不止這個原因) 說道消化食物,需要脾胃兩臟共同作用,中醫有云: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為氣機升降之樞紐。 何解? 胃好比一個加工車間,來消磨食物和水,脾再把經過消磨的食物和水轉化成為精微之物,上輸肺,由肺來運布。而多余的東西,則交由大腸排出體外。 所以,胃氣使得食物往下走,這叫做胃主降濁;脾要往上走,即是脾主升清。一升一降,自然風調雨順。 但是,如果因為肝膽之氣上逆、腎虛不攝沖中氣逆上沖(這些道理后面講),使得胃氣上逆,那么胃酸也往上走,走到咽喉則是咽喉炎,走到口腔則引發口腔潰瘍,如果是再厲害,就是吐血、頭目眩暈、喘促咳嗽、腦充血至中風林林總總。
而常見的口腔潰瘍是脾胃中有濕熱,這個濕熱又是怎么來的呢? 講到這里,又不能不提及陰陽的概念。雖然大家都覺得陰陽這東西過于玄妙,其實不然,比你學西醫要背的東西少得多,也簡單的多。 假設說到動脈血,那么血就是陰,陰在中醫里面,指的就是一種物質,陽則是讓血流動的動力。 看了上面的例子,你就會明白這幾句話。陰的特性是靜,陽的特性是動,陽氣主生長,陰氣主收藏;化氣上升為陽,化物成形為陰。 是不是很明白?那么,脾陽虛怎么理解? 對了,就是說,脾的運動能力不足,這樣的狀態,自然不能正常運化谷物水液,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和滯久則化熱,可形成濕熱。脾胃濕熱就是這么來的。 想象一下,當一堆垃圾放在一起,自然發酵,產生熱,而人一喝水,就相當于這一堆垃圾放在露天,受到大雨滂沱,自然又濕又熱。如果這堆垃圾放在水泥地還好,要是肉體,那就不得了,有很強的腐蝕能力。 水飲停于中焦也有醞釀濕熱的可能。當然,無節制飲食是最多最常見的病因。 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無規律的飲食均易引發食滯、濕阻、氣滯等,日久均可化熱。酒不消說,本身就是“氣熱而質濕”,氣滯也構建了水濕停聚的條件,肥甘厚味更是生濕助熱,可見吃的不注意,總有傷身之處。 在中醫說,這引發的常見癥狀包括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皮膚發黃。 當然,上面是用中醫的術語表達的,用西醫的詞匯說,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口腔潰瘍、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等。 腎結石的產生,和肝有密切關系,肝主疏泄,如果正常,則如前文所述,排尿不會出現問題。 但患者肝氣郁結,排尿不暢,高濃度的尿液長期殘留于腎中,則易形成砂石,同時肝郁泄相火,使之煉液成砂,進一步導致結石的形成。 而膽結石和腎結石的結因還是有諸多不同,則往往是膽汁淤積不走的結果。 膽囊分泌膽汁,可進入消化道幫助消化。更進一步說,膽汁其實是由肝臟分泌,膽囊不過是暫時貯存膽汁的一個器官,吃完飯后,膽囊收縮,膽汁就進入十二指腸。 所以早晨的時候,經過肝臟一晚上的分泌,膽囊中的膽汁是非常多的。而現代研究表明,膽汁里主要是一個有機酸類,象去氧膽酸、石膽酸等等,非常容易沉淀生成鹽類。 膽囊里的膽汁不能及時的排放出去就容易沉積,沉積了就是膽結石。所以早晨一定要吃飯。 肝膽相照,這個說法其實非常有道理,如果肝郁則膽氣亦逆行。本來,膽汁應該是往下走的,所以叫甲木下行,如果膽汁不能進入消化道,那么消化的過程和效率就很受影響。 同時,膽氣帶動胃氣上行,胃酸也跟著往上走,食道、咽喉受到消化液腐蝕,則發生炎癥。 單純的膽火往上走,走到咽喉,就會形成咽喉發干的情況,到了嘴里,就有口苦的感覺,往上到了眼睛,那么眼睛會產生白眼球變紅的表現,到了耳朵,影響正常的聽力。同時這個膽火往上走,也影響到心神,所以有頭暈目眩的感覺。 而肝膽氣上逆,更為嚴重的是引發血氣逆行,當血被迫充于腦門,俗稱腦充血。(腎陰不足,不足制陽,則相火上奔,元陽外溢,往往面色赤紅,發熱,也有充血,以為上火,卻上滋陰清涼藥物,乃是大忌!) 為什么經??吹接腥税l大火,就暈厥?因肝火上行,攜膽氣上行,充于腦門,血管破裂,運動神經缺氧,中樞一關,人體不受控制,就成暈厥。 一旦損傷中樞運動神經,或者語言神經,就成為了俗稱的中風。可使君藥生赭石、輔半夏降胃膽之氣,收肝潤血。 到了這一節,就知道不論是哪種結石,還是中風,都屬于很好治療的病癥。 何為對癥下藥?直接去超聲波之類荒謬的方法去消滅結石,簡直真的無語。
好比一條河被堵塞成為死水,然后不斷滋生細菌,西醫就會用不斷加到這河中,慢慢細菌和藥物反反復復在這河中斗爭,最后大不了同歸于盡,那么河呢?沒有了,寸草不生。 真正的中醫(抱歉總要說這句,現在的中醫院,會望聞問切的醫生太少了,而且,庸工之能的人也特別多)會去疏通河道,完全不殺菌。 所以有人覺得太過于不解,我咽喉炎,你居然給我實脾潤肝??你這是治病還是搗亂? 病人的急性子可以理解,好,那也可以兼和直接治標,這稱為標本兼治。不過對于很多中醫大家而言,本才是治,雖然不會幾個小時見效,但是三劑而愈的事情真的太多。只是,現在幾個人會去試圖了解這個呢。 然后,對于治病而言,不是今天好了,就是好了,中醫治病的標準是根治不再患病,而不是說,保證你3天無癥狀。 不然直接清熱殺菌,今天你咽喉炎好了,過幾天又患,然后越來越嚴重,最后拖得幾年,建議切除咽喉(這樣的荒唐事真的不少),那究竟是誰的責任呢? 當看到很多病人反反復復進醫院,有的感冒從表層感冒治療成肺炎、心肌炎、腎炎,這是治病嗎?我覺得是催命。 病分為本癥和從癥,很多表現都是從癥,必須從從癥看到主癥,對癥下藥,方得痊愈。 然后,對于各種急性病,比如急性心肌炎,腎炎,中醫里面治法頻多,比如當代大醫李可,所自創的破格救心湯,效果極佳。 其實,對于醫學,如果缺乏基本的認識,被醫生牽著鼻子走,真的很不值得。 多數人看到醫學的東西就頭疼,但是不曉,回避式的遠離對自己身體的認識,進到醫院,就等于把生命交給風險。 怎么說?現在的醫院,有多少醫生真的懂治??? “醫生,我頭疼。” “去做個CT吧?!?/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