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廣東等地出現基孔肯雅熱聚集性疫情,并快速擴散。 這為我們敲響健康警鐘:被蚊子叮,不再只是癢一癢的小事,還可能傳播疾病! ![]() ![]() Q1.基孔肯雅熱是怎么傳播的? “基孔肯雅熱”聽起來有些拗口,元兇卻十分常見——“花蚊子”(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 它們叮咬患者之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能傳播病毒。 Q2. 感染基孔肯雅熱,有什么癥狀? 人一旦中招基孔肯雅熱,癥狀十分痛苦[1]:
Q3.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有什么共性和區別? 從傳播方式上來看,兩者均由伊蚊傳播,所以防控措施是一致的。 不過,但基孔肯雅熱潛伏期更短、帶來的關節痛更“鉆心”,并有轉為慢性關節炎的風險。 而登革熱易引發出血和休克。二者僅憑癥狀難以區分,需要實驗室檢查進一步明確。 Q4.治療基孔肯雅熱有特效藥嗎? 目前,基孔肯雅熱還沒有特效藥,只能對癥處理,比如退燒、止痛等,熬到自己的免疫系統把病毒“擊退”。 好在,大多數病例都是輕癥,可以完全康復,大家不用特別擔心。 Q5.哪些人需要警惕感染基孔肯雅熱? 如果最近去過東南亞等疫區,或被蚊子叮過之后,突然出現發燒、關節痛的癥狀,千萬別硬扛,趕緊去醫院,及時檢測確診,早治療才能少遭罪。 ![]() ![]() 毫無疑問:防蚊,是近期健康防護的重中之重。 可這件事看似簡單,卻往往藏著不少容易踩坑或忽視的細節。 1.“驅蚊”和“止癢”是兩碼事 止癢的目的,是緩解被蚊子叮咬后的瘙癢和紅腫。 而驅蚊的核心,是靠有效的驅蚊成分,干擾蚊子嗅覺,讓它 “找不到人”。 所以選購和使用防蚊產品時,一定要看清功能、成分,用錯功能=驅了個寂寞! 2.想有效驅蚊,認準這些成分[2-3] ![]() 2月齡以下嬰兒不建議涂抹任何驅蚊劑,只建議物理防蚊,比如使用紗窗、蚊帳,外出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等。 3.“網紅”驅蚊產品,效果可能不如宣傳得好 ![]() 4.噴驅蚊液,要掌握好技巧
![]() 5.止癢的無效操作VS科學操作 ?“瘋狂”搔抓:用力過猛可能繼發感染,不僅好得更慢,還可能留疤。 ?畫十字:只能暫時用痛感“封印”癢感,還有可能弄破皮。 ?涂抹酒精/牙膏/醋:都屬于用清涼感或刺痛感,暫時抑制癢感,效果有限。 ?冷敷/用肥皂水清洗/涂抹爐甘石洗劑。 6.睡前感覺臥室有蚊子,就是找不到?試試這幾招 ![]() (來源: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