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傳世書法,尤數《蘭亭序》和《圣教序》最出名,千百年來,一直長盛不衰,幾乎每個書法人,均曾臨摹,但是真正從中學透,且實現提升的,卻是寥寥無幾,前者真跡消失,僅有摹本傳世。 ![]() 后者原稿也失傳,傳世拓本的種類繁多,良莠不齊,大多字跡漫漶,不夠清晰、自然,長久臨摹,不僅難得古人筆法,還會產生用筆僵化、單調等問題。 所以,別再傻學《蘭亭序》,或者《圣教序》了,實際上,王羲之曾有一幅20米真跡出土,筆法完備,字字精到,較之上述2帖,高妙數十倍。 ![]() 它就是《澄清堂帖》,由“南唐后主”李煜,親自監制,編撰而成,自民間搜集王羲之的法帖,加以篩選、鑒定,之后結合宮內真跡,以及《圣教序》、《興福寺半截碑》等,才編出。 ![]() 卷內囊括60幅最標準、最生動,且王羲之親筆無疑的作品,每幅縱26.5厘米,橫13.4厘米,以此來算,加上前后題跋,總長度將近20米,字數3000多,可謂把王羲之的書法精髓,一網打盡。 ![]() 趙匡胤攻打南唐時,見到此帖,愛不釋手,遂將其珍藏,臨終前,將之一同陪葬,直到南宋重新出土,被施宿所得,進行修復、拓印,于澄清堂內,制作清晰、完整的拓本 ![]() 此本拓工,極其細膩、精妙,把用筆痕跡,還有微小的細節變化,全部還原紙面,字字無損,與真跡如出一轍,就拿《臨川帖》舉例,“嵩”字,側鋒入紙的勁銳、靈動,以及迅疾換鋒的頓折,均是清晰可見。 ![]() 這個字的體式,挺拔寬闊,上下2字,嬌小婉轉,形成一種強烈對比,凸顯動勢和藝術效果,可時常臨摹,學習王羲之的完備筆法,掌握高深的魏晉技巧,若把王羲之的行草技法學會,之后臨摹歷朝法帖,那就是“手到擒來”。 ![]() 除了技藝高超,還原王羲之的祖傳筆法,此帖乃是行草結合,能幫助我們,順利的過渡至草書,并且每一個小篇章,均能看作一幅完整的作品學習,懂得排篇布局,利于日后的創作與創新。 ![]() 這幅《澄清堂帖》收錄的作品,有些《淳化閣帖》也沒有,據說《淳化閣帖》也是參考它,而編成的,由此可見,此作之精妙,古代諸多的名家,曾鑒藏,并給予好評。 ![]() 孫承澤、張伯英、翁方綱、王文治、吳昌碩等,贊不絕口,王文治直言:“《大觀》雖工致過之,精氣弗及也。此種宋刻宋拓之右軍書,真世間稀有之寶”,此作藏于香港中文大學,屬于“北山十寶”之一。 ![]() 而今,我們對《澄清堂帖》,進行高清復刻,全文加注釋,并推出2種產品,滿足不同老師的需求,第一個鏈接,乃是印刷品,當然我們的印刷品,字跡也頗為清晰,毫不模糊,內容只有正文,無題簽和卷尾題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