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盟發布《生命科學戰略》(以下簡稱《戰略》),宣稱每年將投入超100億歐元,力爭到2030年成為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領導者。《戰略》首次將中美并列為主要競爭對手,以AI與數據為核心抓手,構建高門檻技術生態,強化技術和制度雙重主導,對我“AI+生命科學”發展帶來多重沖擊。為應對這一挑戰,我應加快構建自主數據與模型體系,推動“技術-場景”融合創新,并把我中歐領導人會晤后的窗口期,拓展規則協調與市場準入空間。 一、歐盟以AI為支點重構生命科學主導 《戰略》提出歐盟發展生命科學“三大支柱”:一是加強投資,聚焦基礎設施和臨床試驗,完善科研與轉化體系;二是加快市場準入,制定《生物技術法案》,簡化審批流程;三是推動創新采納,設立3億歐元公共采購資金,扶持本地初創企業。顯示出歐盟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四方面考量: (一)全球公共衛生領導真空下,歐盟加快謀求全球生命科學主導權。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美國在生命科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政策充滿不確定性,其削減科研經費、裁撤機構人員、叫停流行病學研究、退出世衛組織等行為,導致全球公共健康領域的領導力和公信力持續下滑,為歐盟強化生命科學領域規則主導權提供機遇。 (二)對華重視空前提升,首次將中美并列為“主要競爭對手”。《戰略》多次提及中國對歐盟全球競爭地位的沖擊,并使用“減少依賴”“價值趨同”“制度一致性”等表述,顯示出歐盟正從傳統的技術合作思維,轉向以制度防御與產業博弈為主的競爭戰略。《戰略》指出,中國在全球生物技術高價值專利中占比已達10%,且增長迅速,未來將超越歐盟當前的18%,并在醫療器械、臨床研究和創新轉化等領域對歐構成實質性競爭壓力。 (三)以AI和數據為技術錨點,重塑生命科學體系。《戰略》將AI和數據確立為投資規模最大的優先方向,依托“地平線歐洲”“歐盟健康計劃”“數字歐洲”三大計劃,圍繞算力體系、數據基礎、制度監管三方面展開部署建設,著力彌補歐洲在“AI領域難以與中美科技巨頭抗衡”的短板。具體來說:建設先進算力體系,投資200億歐元建設最多5個AI巨型工廠,用于訓練藥物設計、蛋白建模的萬億級參數模型。同時布局13個AI工廠網絡節點,負責模型微調與應用部署。加強數據基礎設施,支持多模態AI在生物醫學領域應用(5000萬歐元),建設歐洲基因組數據基礎平臺(5000萬歐元),并設立“虛擬人類孿生孵化器”(800萬歐元)。推進制度監管協同,引入“數字監管沙箱機制”,支持AI模型在真實場景中測試評估,增強技術合規落地能力。 (四)將公共采購作為關鍵制度工具,排擠他國產品。歐盟委員會設立3億歐元專項資金,專門用于采購本地初創企業的創新醫療產品(如疫苗、癌癥療法、氣候健康解決方案)。《戰略》指出,公共部門掌控歐洲約75%-78%的醫療支出,應率先采購這些尚未商業化的產品,通過提前鎖定需求,引導技術研發方向,并在制度上限制中國等第三國技術進入歐洲高端醫療市場。 二、對我“AI+生命科學”發展帶來多重沖擊 歐盟正通過戰略重構加快爭奪“AI+生命科學”主導權,構建技術閉環與制度壁壘,抬升我技術準入門檻。同時,不斷強化以“采購+規則”為核心的產業重塑機制,擠壓中歐合作空間,推動生命科學領域進入制度主導力競爭新階段。 (一)爭奪生命科學領域AI與數據主導權,對我形成技術沖擊。歐盟明確將“科學AI”定位為技術主權核心,重點布局AI巨型工廠、虛擬人類孿生平臺和高標準生物數據基礎設施,構建“模型-算力-數據-驗證”一體化科研體系。相比之下,我在底層算力、核心算法、生物數據、臨床驗證等關鍵環節仍存較強的對外依賴,且數據碎片化與轉化鏈條斷裂等問題突出。隨著歐盟“AI+生命科學”技術體系日趨成型,其對科研范式和技術規范的主導力將持續上升,將抬高我技術準入門檻,并削弱我在全球前沿生命科學生態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二)本地化布局與規則壁壘同步升級,壓縮我對歐經貿合作空間。歐盟以“戰略自主”為目標,推動生命科學本地化布局與制度性貿易壁壘同步升級,將削弱對我供應鏈依賴。一方面,通過新藥品法案和先進療法中心網絡等,減少對我醫藥外包服務及原料藥、疫苗中間體的依賴。另一方面,設立“綠色可持續+原產地”準入門檻,強調支持本地企業。值得警惕的是,2025年6月歐盟限制中企參與500萬歐元以上醫療器械公共采購,并規定中標產品中“中國成分”不得超過50%。這種“采購+規則”的組合拳,正在形成有針對性的技術貿易保護體系,顯著阻礙我高端醫療與AI健康產品進入歐盟公共醫院和醫保體系。 (三)強化全球規則輸出,與我生命科學博弈復雜化。歐盟以其“擅長”的“綠色、倫理、可解釋性、透明性”為價值錨點,輸出生命科學治理范式,成為全球科技競爭中的關鍵制度變量。通過強化數據合規要求、推行AI監管沙箱、推廣非動物實驗機制,以及構建多國倫理協調平臺,歐盟正構建“高合規、重倫理”的技術規則體系,顯著抬升我在數據使用、倫理適配和產品準入等方面的制度門檻。“AI+生命科學”領域的技術與規則博弈,正成為中歐美地緣科技競爭的新焦點。 ![]() 三、應對建議 當前正值歐盟加快戰略布局、重塑“AI+生命科學”規則體系的關鍵窗口,我可著眼制度演進趨勢和技術競爭格局,前瞻部署數據、模型與合作機制,提升我應變能力與制度塑造力。 (一)構建自主大模型與生物數據合規體系,突破關鍵環節技術依賴。加快建設國家主導的多模態生物數據共享與合規體系,覆蓋真實世界臨床數據、組學數據等重點場景,完善數據采集、標注、脫敏等監管規范。依托本地算力和大模型架構,打造具備本土知識偏好的生物基礎模型,突破蛋白預測、藥物生成等關鍵環節的技術依賴,提升核心算法與關鍵數據的自主可控水平,夯實數據安全和倫理治理基礎。 (二)設立“AI+生物”企業協同孵化,構建技術與應用雙輪驅動的創新生態。設立專項孵化機制,推動AI企業與藥企、醫院協同共研,貫通數據訓練與臨床驗證的全鏈條。在粵港澳、張江、成都等創新集群探索“真實場景+算力平臺+倫理沙盒”一體化創新示范,重點攻克蛋白質設計、個性化療法等落地瓶頸。鼓勵企業通過設立子公司、并購參股等方式布局歐盟市場,有效規避“原產地”政策限制。 (三)用好中歐對話窗口,強化規則銜接與國際合作。依托中歐領導人對話成果,推動“AI+生命科學”領域規則互認,探索數據出境、模型合規、倫理監管等合作試點。重點針對歐盟《生物技術法案》等法規,制定本地適配的合規指南和認證路徑,提升中企準入能力。鼓勵參與“地平線歐洲”等項目,構建聯合標準與共享平臺,積極拓展與拉美、中亞在疫苗開發、藥品注冊、數據互認等方面的多邊合作,強化對“全球南方”生物規則主導與塑造。 作者簡介 戴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三室 研究方向:生物領域形勢跟蹤及關鍵核心技術、前沿技術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