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江流域教育發展的長卷中,德慶香山中學與肇慶中學的歷史脈絡交織深密,尤以抗戰烽火中的守望相助最為矚目。兩校雖溯源各異,一所植根德慶鄉土,一所承繼肇慶文脈,卻在民族危亡之際結下不解之緣,共同書寫了一段堅韌辦學、薪火相傳的教育史詩。 香山中學始建于1926年,時稱“德慶縣立初級中學”。1930年秋,該校附設鄉村師范班,為德慶縣培育初小教師。1936年秋,德慶縣農業職業學校并入香山中學,根基漸固。然日寇侵華戰火蔓延,香山中學遭遇校史首次浩劫。1937年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第四分校占用香山中學校舍為校本部,該校被迫遷至縣城金花廟;1938年夏軍校遷桂后,學校始得遷回,未料又遭國民黨第三十五集團軍司令部占用,復遷新圩壽伯祠,1940年夏再遷金花廟。1944年上半年,香山中學增設高中部,易名“德慶縣立中學”,擬成完全中學,卻因是年秋德慶淪陷未及招生便宣告停辦,師生星散。 ![]() △香山中學舊圖書館(來自肇慶發布) 肇慶中學淵源更為久遠,其前身為明萬歷元年(1573年)金事李材創辦的端溪書院。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經肇慶知府多齡改名為肇慶府中學堂;1912年改為廣東省立肇慶中學,1925年易名省立第七中學,1935年復稱廣東省立肇慶中學。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肇慶城區屢遭日寇空襲。1938年秋,孔繁枝任肇中校長,與教務主任梁渙康、事務主任彭煒棠商議遷校辦學,經多方尋訪,得德慶金林鄉鄉長謝宋初、副鄉長謝有年及全體村民鼎力支持——無償提供二十余間祠堂廟宇作校舍,勸導鄉民以閑屋安置教師家眷,保障用水供給。1939年3月,肇慶中學歷經半月搬遷,于金林順利復課,辦學期間三任校長孔繁枝、彭煒棠、梁渙康與教導主任梁渙康、陳鐵朗、謝仰虞接續堅守。 ![]() 民國輿圖中的肇慶中學 1944年秋,日寇西犯,德慶淪陷。加之謠言蠱惑、經費斷供,肇慶中學被迫停課疏散,1945年春初遷往廣寧木格(抗戰勝利后于同年9月遷回肇慶城區)。而正是肇慶中學遷移后留下的金林校舍,為德慶縣立中學的復課埋下伏筆。1945年炎暑,關庸奉命從莫村返回敵后金林,計劃以肇慶中學空出校舍復辦德慶縣立中學,除招回該校1944年度新舊學生外,特承接肇慶中學不愿遠遷廣寧的學生,及樵云中學、斌山中學流散學子;教師亦由四校師資充任,經費由德慶縣立中學承擔,擬設初高各年級共六班,必要時擴至八班。部署初定時,日本投降的喜訊猝然傳來。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第三天,關庸率籌備復課的師生返回德慶縣城,此時西潦正盛,縣城大部已成澤國。香山山麓的縣立中學校址也是滿目瘡痍:昔日幽雅的香山古剎蕩然無存,僅余空廓廟宇,遍地破碎日文紙張與垃圾。重建工作隨即展開,肇慶中學原校長彭煒棠、原教導主任陳鐵郎,德慶縣立中學教師梁世章、謝道源、林國華、關雄、徐儒華,職員梁鼎、溫繼怡,及四校返校學生共同投身其中。 ![]() 1947年肇慶中學童子軍 百廢待興,復課面臨巨大困境。面對空空如也的校舍,添置基礎校具的經費便令人憂心忡忡。值此艱難時刻,諸位教師于花基之側、石階之上圍坐議事,蹙眉探討復課的種種擘畫。眾人目視眼前空蕩的校舍,無不憂心忡忡:且不論實驗室、圖書館等完備設施的匱乏,單是六個班級所需的課桌椅、黑板等基礎校具,購置款項便已絕非小數。時值光復之初,山河殘破,辦學經費本就拮據,此刻籌劃復課,真可謂舉步維艱,困局重重。 原肇中校長彭煒棠先生,身為西江學界德高望重的前輩大儒,目睹此情此景,沉吟片刻后提出效仿“孔門授徒”之古法以解燃眉。他言道:“昔孔夫子周游列國,杏壇講學亦無固定館舍,師生圍坐論道,傳道授業未曾稍輟。今我等亦可暫拋校具之拘,師生席地而坐,先生膝置典籍口講指劃,學子捧卷凝神耳聽筆錄,課業何愁不能延續?”至于桌椅等器物,則待日后條件稍緩再逐步添置,權作一場特殊的“辦學抗戰”。此議一出,在座諸人皆覺可行,遂定為此間權宜之策。 ![]() 20世紀70年代香山中學舊照(靜觀供圖) 后來,學生于睡牛山腳下發現日寇遺留的防空洞,洞內以杉木、杉板筑成整齊墻壁。師生合力拆卸杉板,由梁世章登記監督,將材料積存校內,后與木匠訂立合同,陸續制成黑板、教臺、課桌椅、辦公用具、宿舍設施等。全校師生同心慘淡經營,終使縣中學于1945年秋季如期復課,課余續建校具,半年內竟克成其事,踐行了“勤、儉、毅、誠”的校訓精神。 抗日烽火歲月中的命運交織,為肇慶中學、香山中學兩校史冊鐫刻下不可磨滅的淵源印記。肇慶中學在德慶金林播撒的教育火種尚未熄滅,其原校長彭煒棠、原教導主任陳鐵郎便毅然留駐,以深厚學養與辦學經驗,為德慶香山中學的復課重建注入關鍵師資力量;而香山中學敞開校門,承接肇慶中學不愿遠徙的師生、接續抗戰辦學薪火的義舉,更讓兩校的教育血脈在民族危亡的淬煉中交融共生。從師長執鞭相助到學子同窗相攜,這段跨越校界的守望歷程,不僅是兩校校史中熠熠生輝的篇章,更深刻見證了廣東教育在抗戰烽火硝煙中的堅韌堅守與文脈傳承,終成兩校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精神紐帶。 ![]() 50年代德慶第一中學(即香山中學)畢業證(李海廉供圖) 烽火淬煉的情誼,已沉淀為兩校共有的精神財富。這份穿越時空的守望相助,不僅是回望歷史的坐標,更當是面向未來的航標。在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征程中,德慶香山中學與肇慶中學,當賡續歷史情緣,攜手并進,深化交流合作。可在教育資源共享、師資培養互助、學生研學互動、文化傳承共研等方面探索新路徑,讓歷史淵源煥發新生機,將前輩先賢精神發揚光大,同譜肇慶教育新華章,為培育時代新人貢獻更大的力量。 端溪文史創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發掘德慶人文歷史,放眼泛德慶地區(即德慶曾經管轄過的包括今封開、云浮、郁南、羅定、信宜等地)以及肇慶地區鄉土史情。你關注我,我致力于追尋歷史本源。歡迎讀者轉發分享。在這里,您可以閱讀許多關于德慶乃至肇慶人文歷史的文章,希望能讓您更加了解德慶(肇慶)歷史,幫助您深入研究德慶(肇慶)文化。 其他公眾號轉載本公眾號原創作品需取得授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