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沈尹默,那就非常有的說了。他曾擔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等職務;中國第一個由國家設立的書法機構——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由他牽頭成立。書法上,民國初年,他與于右任并稱“南沈北于”,20世紀40年代又與吳玉如并稱“南沈北吳”,還與李志敏合稱為“北大書法史兩巨匠”。著名文學家徐平羽曾評價他的書法“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著名書畫家謝稚柳更是稱贊“數百年來,書家林立,蓋無人出其右者”,臺北師大教授、國文研究所所長林尹也對其贊譽有加,稱“沈老書法米元章(米芾)以下”。沈尹默的書法風格獨特,以行、草書稱霸書壇,其字疏朗暢達、生動活潑,極為養眼。 ![]() 筆法上,沈尹默主張“以腕運筆”的理念,通過手腕的靈活轉動帶動筆鋒,行筆流暢絲滑,同時注重提按變化,輕重緩急拿捏得恰到好處。起筆時,或藏鋒含蓄,或露鋒果敢;收筆時,時而戛然而止,干凈利落,時而緩緩送出,韻味悠長,形成了清圓勁健的書風。 ![]() 結構上,穩健而不失飄逸。沈尹默善于運用對稱與平衡的原理,讓字的重心穩定,端莊大氣。同時,又巧妙地在筆畫的長短、粗細、疏密等方面進行變化,增添了靈動與活潑的氣息。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連貫,通過筆畫的牽連、顧盼以及字的大小、輕重、欹正等變化,營造出一種氣脈貫通的整體感,仿佛有一條無形的線將所有的字串聯在一起,讓整幅作品渾然一體,和諧美妙。 ![]() 《澹靜廬詩剩》中的詩歌宛如一幅幅細膩的田園畫卷,將山居生活的悠然與美好徐徐展開。“碧岫一彎水一渠,荊扉竹屋好幽居。松風謖謖送清響,明月小橋人釣魚”,仿佛能看到那青山綠水環繞的清幽居所,聽到松風的低語和潺潺的流水聲,一位垂釣者在明月下的小橋邊悠然自得,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盡顯山居生活之樂。 ![]() “天空地闊我纖塵,眴息流光六十春。有志未成人已老,自慚自憤自悲吟”,則是詩人對時光匆匆、人生易逝的深沉感慨。歲月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而自己的志向卻還未實現,這種壯志未酬的遺憾和無奈。 在“嵊縣曉發”“過嚴灘”等詩中,詩人又將筆觸伸向旅途見聞與感悟。“漢室江山付水流,云臺勝跡亦荒丘。今朝俯仰嚴灘上,獨覺清風萬古留”,詩人站在嚴灘之上,俯瞰歷史的滄桑變遷,曾經輝煌一時的漢室江山已如流水般逝去,云臺勝跡也淪為荒丘,唯有那清風依舊,萬古長存。 ![]() “手持湘管賦梅花”“一筐蔬菜充珍饌,數點梅花開敝廬”,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即使生活簡樸,一筐蔬菜、數點梅花,也能成為生活中的詩意點綴,展現出詩人在平淡生活中堅守內心寧靜,尋找樂趣的生活態度。 ![]() 《景寧雜詩》則如同一個社會的萬花筒,展現出景寧當地豐富多彩的社會風貌、文化習俗、人物形象和地方物產。“數家煙火自成村,累石高墻白板門。民俗除將耕耨外,一年生計在雞豚”,寥寥數語,便勾勒出鄉村的生活場景,幾戶人家,裊裊炊煙,石頭壘起的高墻和白色的板門,人們除了耕種,主要的生計便是飼養雞豚,一幅質樸的鄉村生活畫面躍然紙上。 ![]() 在文化習俗方面,“迎娶新娘禮甚便,竹輿掛彩兩人肩。日陳肴酒二三席,分宴賓朋四五天”,生動地描繪了當地簡單而熱鬧的嫁娶習俗,用竹輿掛彩來迎娶新娘,擺上幾桌酒菜,宴請賓朋數日,讓我們看到了當地獨特的婚姻文化;“每逢長至節相近,入骨磁瓶土葬來”,則體現了當地特殊的喪葬習俗。 ![]() “高蟠鳩結異恒人,短短衣衫不蔽身。赤腳蓬頭麻布服,終年作苦是畬民”,這是對畬民形象和生活狀態的刻畫。 “此邦土物向來稀,略產香菇品不低。更有茯苓兼白術,盛名流播浙東西”,介紹了景寧當地的特產,如香菇、茯苓、白術等。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