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慣于把清代的很多楷書認為是館閣體,事實上這只是我們當代人的偏見。清代雖然盛行館閣體,但并非人人寫的都是館閣體,還有不少在書法方面造詣較深的文人,他們的書法也各有特色。客觀來說,清代書壇也是百家爭鳴的,書法在這個時代的發展也非常繁榮。 其中,高塏是清代書壇中一位特殊的書法家。說他特殊,是因為他的地位并非像清代的其他書法家那樣都有個一官半職,高塏可謂是一介平民,一輩子沒有做官。另外一個特殊之處,是他的書法并未受到清代主流書風的影響,別人都寫歐陽詢、趙孟頫的字,而他卻偏偏喜歡褚遂良的褚體楷書。 而清代的館閣體,多是在趙孟頫和歐陽詢楷書基礎上融合而來,很多文人的字多多少少都帶點這種風格。而高塏的書法正因為出自褚遂良,所以他的書法與館閣體也就沒什么關系了。 這樣的書法,我們肯定就不能噴他它為館閣體了吧。 事實上,館閣體有著比較固定的特征,我們從書寫風格來看也比較容易分辨。館閣體橫平豎直、墨色濃亮、結構方正,筆畫變化較少。而高塏的字用筆古樸,變化豐富,氣韻高雅,與館閣體的風格沒什么關聯。 再說,高塏無心科舉,所以他的書法與那些參加科考的文人自然不同,他不需要寫館閣體。因此,他的楷書有著清晰的自我特征。在館閣體盛行的清代,高塏的楷書可謂是一股清流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