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站在大埔縣茶陽老街的騎樓下數(shù)過雨滴,也在深南大道的人行天橋上數(shù)過車燈。這兩種計數(shù)之間,隔著三十年光陰和三百公里山路。人生確如迷宮,但客家先民早用圍龍屋的構造給出隱喻——那層層疊疊的圓,既是困局也是出路。 一、生存的茶垢與生活的茶香 在深圳外賣箱里顛簸的保溫餐盒,總讓我想起母親用粗陶壺沖泡的單叢茶。第一泡苦澀如謀生,第三泡回甘似生活。這個移民城市教會我,生存是擰緊螺絲的機械臂,生活卻是螺絲間隙滲進來的那縷陽光。某次加班至凌晨,看見清潔工在啃冷饅頭,卻不忘給流浪貓分半塊,突然明白廣義人生的真諦——活著是本能,活出人味才是本事。 科技園的電梯里擠滿掛著工牌的年輕人,他們的表情讓我想起韓江邊曬茶的老師傅。前者在算法里尋找財務自由,后者在日頭下守著非遺傳承。沒有高下之分,只是迷宮的不同走法。正如我同鄉(xiāng)的陶瓷藝人,把窯變的瑕疵燒成獨門絕技,這種化缺陷為特色的智慧,恰是客家人千年的生存哲學。 二、轉折年代的清明上河圖 當無人超市的機械臂與老銀匠的鏨子共存在這座城市,物質豐盛與精神荒原形成詭異共生。見過炒虛擬貨幣暴富的90后,整夜在酒吧用香檳澆愁;也見過收租度日的本地阿婆,每天義務教城中村孩子寫毛筆字。這個折疊深圳提醒我們:真正的光明不是沒有陰影,而是像圍屋天井那樣,懂得給黑暗留出透氣的空間。 某次在華僑城看當代藝術展,裝置作品用廢電路板拼出客家土樓輪廓。突然被擊中——我們這代人何嘗不是精神世界的移民?既要消化數(shù)字化生存的眩暈感,又要守住血脈里那份"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執(zhí)拗。這種撕裂感,恰是時代饋贈的雕刻刀。 三、遺憾的雙面繡 大埔老街的裁縫鋪掛著副對聯(lián):"剪去千般妄想,縫就一段初心。"這讓我想起在深圳錯失的機遇與僥幸得到的緣分。最痛的領悟是:求而不得會留下刻痕,得而不惜卻會蛀空靈魂。就像我那位做跨境電商發(fā)財?shù)谋砀纾kU箱里鎖著抑郁癥診斷書;而守著祖?zhèn)魉庝伒奶媒悖丛诙兑艚甜B(yǎng)生收獲百萬粉絲。 去年返鄉(xiāng)見到兒時玩伴,他坐在輪椅上雕木偶頭。火災奪去了他的雙腿,卻讓他的手藝獲得新生。"你看這樟木的疤結,"他轉動未完工的關公像,"順著紋路雕,瑕疵就成了酒窩。"這種將遺憾轉化為標識的能力,或許就是客家人說的"天穿日補天"的智慧。 四、雙向望遠鏡 周儀榮先生的話常讓我想起父親。這個老茶農總在采茶季前夜檢修工具,又在收工后記錄天氣對茶葉的影響。他不懂什么叫復盤迭代,卻深諳"今日看明日是生計,明日看今日是道理"的樸素哲學。我在互聯(lián)網公司做的用戶畫像分析,本質上和他用紅筆記好茶、藍筆記次茶的本子并無二致。 在深圳某大廈22樓加班時,常透過玻璃幕墻眺望大埔方向。物理距離讓某些東西愈發(fā)清晰:我們這代人的幸運在于,既能用無人機的視角俯瞰來路,又能用顯微鏡的精度雕琢去路。就像客家人既修族譜又玩元宇宙,這種時空折疊的視角,本身就是珍貴的生命錨點。 五、缺陷美學的勝利 大埔陶瓷的"釉淚"工藝故意保留釉料流動的痕跡,這種對不完美的禮贊,恰是應對焦慮時代的解藥。見過年薪百萬的程序員辭職去學古琴,也見過菜市場賣豬肉的阿姐出版詩集。當同鄉(xiāng)會微信群為"成功學"爭論不休時,我總想起青花瓷上那些冰裂紋——正是斷裂成就了獨一無二的光路。 去年在甘坑客家小鎮(zhèn)見到件當代藝術品:無人機懸吊著傳統(tǒng)油紙傘,投影出不斷刷新的股票行情。這種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拼貼,不正隱喻著我們這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撕扯中,保持平衡的秘訣或許是:像擂茶那樣,把看似沖突的食材研磨出和諧滋味。 站在深圳灣大橋回望,暮色中的大埔群山已成剪影。突然明白人生迷宮沒有標準地圖,但有導航心法——韓江水的柔韌遇上南硅谷的銳度,便成了滋養(yǎng)靈魂的復合維生素。給阿婆打電話時,她總說:"做人要像苦筍,越是春雨淋頭,越要節(jié)節(jié)高。"這帶著茶漬味的客家諺語,或許就是最好的通關文牒。 圖文無關,文章配圖來源:AI生成。 編輯:柳馨夢;校對:林詩晴; 策劃:翁美格;責編:周逸帆; ![]()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李曉峰,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人,現(xiàn)居深圳,文學愛好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