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身體姿勢時眩暈→當歸芍藥散、苓桂術(shù)甘湯 吳某某 女 25 絲綢印染廠 1977?年?3?月?8?日,雙下肢振擅搖動不休,頭暈,于?1976?年?12?月?21?日,開始發(fā)病,經(jīng)治療已愈,昨日夜間無故復發(fā),癥同上,咽干不痛,溲黃少,雙寸弦滑余沉,苔白。 【癥屬】陽虛水停,邪動經(jīng)表,衛(wèi)外之陽失其所倚故振振搖動。 【治宜】溫陽行水。 【方藥】茯苓20g 桂枝10g 白術(shù)10g 甘草6g 菊花10g。二付。 1977?年?3?月?10?日,白天雙下肢已不振搖,夜間減輕,頭暈愈。原方二付。 包某某 女 44 色織布厰醫(yī)生 1980?年?4?月?8?日。護送來診,入室即伏案呻吟不語,似有煩燥不安,來人代述:眩暈不能站立,天旋地轉(zhuǎn),嘔吐劇烈,吃啥吐啥,詢知飲水亦吐。脈緩,苔白潤。 【癥屬】飲停心下,水逆上犯,陽氣受阻故眩暈。 【治宜】通陽利水。 【方藥】茯苓20g 白術(shù)10g 豬苓10g 澤瀉10g 桂枝10g。二付。 【注】水逆病人,病理病機雷同,表現(xiàn)的癥狀輕重不同而矣,不再贅述。《傷寒田曾流》 辨別要點:苓桂術(shù)甘湯與真武湯的鑒別法在脈象。一個是脈有力陽癥,一個是脈無力陰癥 醫(yī)案:振顫癥與真武湯 老尼普聲師,年約六十開外,結(jié)庵于臺北縣土城山上,1956 年某夕,因庵為風雨所損,冒雨修理,受到挫傷,愈后形成下述癥狀,蓋在苒一年半矢。1958年冬,來嘉養(yǎng)疴義德佛堂,適于我比鄰,乃由修坤尼介紹為之診治。初診為同年12月11日。稟賦薄弱,老態(tài)龍鐘,蒼白消瘦。脈微細而弱、手足厥冷、全身及手足振振然欲仆地尤其兩手不隨意震動無停時。此外則發(fā)熱惡寒、頭痛體疼全身沉重脫力。耳鳴如決水聲,難聽。大便軟,尿意頻數(shù)而量多。口內(nèi)冷淡而食思全失。 上述癥狀少陰病顯著,用真武湯,又以其有“少陰反熱”之證,故用真武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二劑后各癥均大差,發(fā)熱惡寒已罷,遂單用真武湯甘余日全治。(朱木通醫(yī)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