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五苓散、豬苓散、真武湯證的鑒別要點作者:金梅說養生 包某,女,42歲,住北京朝陽區。1994年6月22日就診。
尿急、尿頻、小便時尿道灼熱澀痛。尿檢:白細胞10~16個,紅細胞3~4個。某醫院診斷為:“急性泌尿系感染”,服氟哌酸等西藥,效果不佳。伴腰酸、小腹脹、足踝部畧有水腫、心煩少寐、口干不欲飲、微咳,大便偏干、二日一行,小便黃、舌紅、苔薄膩、脈滑細。
【研讀】
從醫案中看出,患者目前的主要癥狀為尿急、尿頻、小便時尿道灼熱澀痛,并伴有腰酸、小腹脹、足踝部略有水腫及心煩少寐、口干不欲飲、微咳,大便偏干、小便黃、舌紅、苔薄膩、脈滑細。
尿急、尿頻、小便時尿道灼熱澀痛為小便不利的表現,《傷寒論》中涉及以小便不利為主證的有太陽病之五苓散證、少陰病寒化之真武湯證、少陰病熱化之豬苓湯證。這三個湯方均利水通小便,五苓散為化氣利水通小便,真武湯為暖水利水通小便,豬苓散為滋陰利水通小便。五苓散證病在太陽,應有脈浮惡寒的癥狀;真武湯證病在少陰寒化,應有四肢沉重疼痛、下利的癥狀;豬苓散證病在少陰熱化,應有心煩不寐、口渴的癥狀。
五苓散證:“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真武湯證:“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
豬苓散證:“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結合患者心煩少寐、小便黃、大便干、舌紅的癥狀,豬苓散證更為符合。
再看其足踝部略有水腫之證,《金匱要略》云:“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說明此水腫也當利小便。
再看其小腹脹、口干不欲飲之證,《金匱要略》云:“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這說明此小腹脹、口干不欲飲也有可能是下焦蓄血導致,然蓄血與蓄水的鑒別在于小便利與不利,《傷寒論》云,“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低當丸”。而患者為小便不利,所以應當為蓄水。
綜合分析,此患者應為豬苓散證。如果患者服用后還有小腹脹、口干不欲飲之證,則進行下一步的辨證施治。
辨為血虛挾有濕熱下注,治當養血清熱利濕。方用《金匱要略》之“當歸貝母苦蔘丸”:當歸20g、浙貝15g、苦蔘12g。
七劑。服四劑后,癥狀明顯減輕,小便灼痛消失、排尿通暢。然足踝處之水腫兼有腿重、乏力為瘥。轉方當歸貝母苦蔘湯與防己黃芪湯合方,清熱除濕之中并扶衛氣之虛:防己15g、黃芪20g、白朮10g、茯苓30g、當歸20g、浙貝15g、苦蔘12g。
又服七劑,諸癥悉除,尿常規化驗為陰性。
該醫案中醫生開出的歸母苦參湯。我們看看當歸苦參湯證,《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篇云:“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歸母苦參丸主之”。何為小便難?小便難為小便艱澀困難,或者說無法小便,小便難與小便不利不同,小便不利為小便時不那么通暢,尿頻、尿急、尿不盡等。婦人妊娠期間小便艱澀困難是因為下焦血虛生熱引起,熱則下焦之氣膨脹上揚不利于小便,所以治療以當歸補血,苦參瀉熱,貝母凉降利氣。如果醫案中描述的女患者正處于妊娠期間,則當先考慮當歸苦參丸了。可惜的是,醫案對此并未描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