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任書室位于德慶縣鳳村鎮(zhèn)大村。建于清嘉慶年間。坐西向東。為磚、木、石結構,總面闊13.65米,總進深35.01米,占地面積477.89平方米。三進三開間。其建筑格局嚴謹,每進高度依次遞高,既留存著傳統(tǒng)民居的規(guī)制風骨,更因一段紅色歷史而被永久鐫刻在革命史冊中。2001年,它被德慶縣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晉升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又被列入廣東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其歷史價值隨著研究的深入愈發(fā)清晰。 ![]() 綏賀支隊司令部及其第二團團部舊址——清任書室 (拍攝于2023年) 歷史定位的再厘清:從團部到司令部的雙重身份 長期以來對清任書室的革命歷史定位為“粵桂湘邊縱隊綏賀支隊第二團團部舊址”。但梳理地方黨史資料可知,這一表述尚未完整涵蓋其歷史內涵。中共肇慶市委黨史研究室2008年編著的《肇慶革命事跡通覽》明確記載:“清任書室作為綏賀支隊及其第二團機關駐地,時間長達一年之久,發(fā)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是地方黨史、武裝斗爭史光輝的一頁?!?/span>這一記載清晰揭示,清任書室不僅是第二團團部,更是綏賀支隊司令部的駐地,其歷史定位應是“綏賀支隊司令部及其第二團團部舊址”。 ![]() 烽火中的樞紐:綏賀支隊司令部駐蹕之史實 1948年4月,粵桂湘邊區(qū)工委遵照香港分局二月會議及《二月指示信》精神,在德慶縣高良鄉(xiāng)黃石降村成立綏江地委,葉向榮任書記,陳勝、歐新、陳瑞琮、陳奇略等為委員,管轄高要、四會、廣寧、開建、封川、德慶、懷集等縣。與此同時,綏賀支隊在內部宣告成立,陳勝任司令員,陳瑞琮任副司令員,葉向榮任政治委員,歐新任副政治委員,陳奇略任政治部主任,初期駐地隨綏江地委設于三河革命根據地的黃石降村。 ![]() 綏賀支隊司令部舊址黃石降村舊貌 1949年中,隨著革命形勢的迅猛發(fā)展,綏賀支隊戰(zhàn)略轉移至九龍革命根據地,其司令部遂遷至九龍大村清任書室。這一轉移并非偶然——九龍盆地四周有象牙山、雞冠頂、高嶺、十丈頂、大榃山、金雞山等群山環(huán)繞,天然形成易守難攻的防御屏障。對外交通僅依賴三條步道:高嶺步道山高路陡,低嶺步道迂回曲折,石門峽谷步道則有高丈巨石對峙如門,僅容單人通行,地勢之險峻可見一斑。此地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明代便在象牙湖與羅孔筑營駐兵,軍事區(qū)位優(yōu)勢顯著。自1948年夏,九龍革命根據地建立后,綏賀支隊第二團團部便已設于此地,經過一年多的深耕經營,不僅積累了深厚的群眾基礎,更于1949年3月成功建立鄉(xiāng)農會,為根據地的鞏固發(fā)展奠定了堅實根基。清任書室作為九龍革命根據地核心區(qū)域的標志性建筑,且早已是第二團團部駐地,自然成為綏賀支隊指揮中樞的理想選擇。 ![]() 綏賀支隊司令員陳勝(左)與政委葉向榮(右) 1949年8月15日,綏賀支隊領導機關在清任書室廣場舉行隆重集會,向軍民公開宣告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綏賀支隊正式成立。司令員陳勝、政委葉向榮在會上明確部隊編制:下轄第一團(團長兼政委由副司令員陳瑞琮兼任,副團長歐偉明)、第二團(團長劉超明,政委陳大良,政治處主任徐儒華)、第六團(團長劉乃仁,政委黃江,政治處主任何濤),另設四會獨立第一大隊(大隊長陳德,政委陳鋒,副大隊長謝劍影)。這場集會讓在場軍民備受鼓舞,標志著綏賀地區(qū)革命武裝向著正規(guī)化道路邁進。 ![]()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綏賀支隊序列表 作為綏賀支隊司令部駐地,清任書室見證了諸多關鍵軍事決策的誕生。1949年9月2日,陳勝、葉向榮正是在九龍革命根據地集結第二團、第六團主力,成功夜襲鳳象鄉(xiāng)公所,取得鳳村戰(zhàn)斗的勝利,為后續(xù)解放德慶奠定了堅實基礎。 ![]() 1996年出版的《粵桂湘邊縱隊史》將清任書室定為“綏賀支隊成立大會舊址” 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 據中共肇慶地委組織部、中共肇慶地委黨史辦公室、肇慶地區(qū)檔案館聯(lián)合編印的《中國共產黨廣東省肇慶地區(qū)組織史資料》載:“綏賀支隊以綏江、賀江兩河而命名的。1947年4月,由河東、河西抽調42人組成的挺進隊進入廣寧、德慶、懷集邊后,建立了游擊區(qū)。1949年8月15日,以德慶、封川、開建、蒼梧和綏江兩岸的武裝為基礎,在德慶縣九龍正式成立綏賀支隊,下轄6個團、1個大隊,活動地區(qū)有高要、廣寧、四會、德慶、封川、開建、蒼梧、懷集等縣。1949年11月整編為第五(西江)軍分區(qū)第十三團。” ![]() 1999年出版《綏賀支隊史》將清任書室定為“綏賀支隊成立大會舊址” 綏賀支隊的活動范圍覆蓋廣東的高要、四會、廣寧、開建、封川、德慶,廣西的懷集、蒼梧及其周邊縣區(qū),共計12個縣的全部或部分區(qū)域,總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涉及人口約140萬。這片被稱為“綏賀地區(qū)”的土地,地理區(qū)位至關重要:南臨浩蕩西江,北依巍峨南嶺,西有賀江自南嶺南麓奔涌而下注入西江,東有綏江從廣西懷集傾瀉而出,經三水匯入珠江。境內南嶺余脈起伏連綿,溪流交錯縱橫,地形復雜多變,既攔腰控制著兩廣交通要津西江,又可依托南嶺山區(qū)靈活周旋,向前則能威懾梧州、肇慶乃至廣州等重要城市,戰(zhàn)略地位舉足輕重。 ![]() 1949年10月16日四會解放后,二野四兵團第十四軍四十二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郭慶基(左)與綏賀支隊下轄的四會獨立大隊大隊長陳德(中)、副大隊長謝劍影(右)合影留念 清任書室的歷史價值,不僅在于它是第二團日常辦公的場所,更在于它作為綏賀支隊司令部駐地和成立大會舊址,承載了綏賀地區(qū)武裝斗爭從秘密發(fā)展到公開壯大的關鍵歷程。將其定位為“綏賀支隊司令部及其第二團團部舊址”,并非簡單的名稱疊加,而是對歷史事實的完整還原,更是對其在革命斗爭中樞紐作用的充分認可。這座百年建筑,因這段紅色歷史而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義,成為見證兩廣人民解放斗爭的重要實物遺存,其雙重身份的厘清,讓這段光輝歷史的敘事更加嚴謹而完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