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兩篇關于纏絲勁的文章大家一起思考一起學習(一): 作者:松溪子|陳氏老架三代傳人,每日盤拳三遍,不收徒,只傳心
常有人問我: “老師,什么叫纏絲勁?是不是手上多繞幾個圈,就是'纏’了?” 我一聽,就知道——你還在用“手”練拳,沒用“身”練拳。 他們把纏絲勁,當成“手腕畫蚊香”“手臂轉麻花”, 動作花里胡哨,結果一推手,勁斷如割,根浮如萍。 錯! 纏絲勁,不是“繞”,是“擰”; 不是“動”,是“轉”; 不是“手纏”,是“節節纏”。 今天,我就以四十年陳式老架體悟, 帶你真正走進—— 纏絲勁的“骨髓層”真相。
一、先破個執:纏絲勁,不是“外形繞圈”,是“內勁螺旋”很多人練陳式太極拳, 一看“金剛搗碓”“懶扎衣”, 手一劃,腰一扭, 就說:“看,我在走纏絲勁!” 可你問他: “勁從哪來?往哪去?通到指尖了嗎?” 他啞口無言。 真正的纏絲勁, 不是眼睛看得見的“弧線”, 而是—— 身體內部一股“螺旋勁”的傳導與釋放, 像龍卷風從地底升起, 根于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陳鑫《太極拳圖說》有言: “太極拳,纏法也。” 這個“纏”,是勁的纏,不是形的纏。
二、纏絲勁的本質:是“對拉拔長”中的螺旋運動你見過擰毛巾嗎? 兩端一拉,中間一擰, 水“唰”就擠出來了。 纏絲勁,就是人體版的“擰毛巾”, 但更高級—— 它不是局部擰,是從腳到手的整勁螺旋。 ? 三大對拉,構成纏絲基礎: - 頭頂百會 ? 腳底涌泉:上下對拉,立身中正;
- 命門后撐 ? 胸腹內含:前后對撐,丹田鼓蕩;
- 兩肩拉開 ? 兩胯松沉:左右對撐,身如弓張。
在這“三對拉”的基礎上, 再加入“旋轉”—— 腿旋、腰旋、臂旋、腕旋, 節節貫穿, 勁就像螺絲釘一樣,一寸寸擰進去。 拳諺云: “有拉不螺旋,是僵勁;有旋不對拉,是空轉。”
三、纏絲勁的“三重境界”:從手到身,從身到意第一重:手纏(初級)——勁在梢節初學者練纏絲, 往往從“云手”“單鞭”入手, 手畫立圓、平圓、八字圈。 這沒錯,但只是“形纏”。 此時勁在手腕, 像拿筷子夾菜, 局部動,整體不動, 一碰就散。 ? 練習重點: 手走弧線時,意念從肩→肘→腕→指節節穿透, 讓“圈”不是畫出來的,是“擰”出來的。
第二重:身纏(中級)——勁在中節當你能用腰胯帶動手臂, 手不動,身先轉, 手臂像鞭子一樣被“甩”出去, 這時,纏絲勁才真正上身。 典型動作:懶扎衣的捋勁 - 對方來力,你不是用手拉,
- 而是腰一沉,胯一轉,脊柱如麻花擰動,
- 勁從腳底螺旋上升,
- 通過腰胯一“絞”,
- 將對方勁力“卷”進地下。
這叫“以身化勁,非以手化勁”。 ? 體感標志: 打一趟拳,腰背微熱,丹田有鼓蕩感, 說明“身纏”已入門。
第三重:意纏(高級)——勁在無形最高境界的纏絲勁, 外形幾乎不動, 但內里已“暗流洶涌”。 比如“白鶴亮翅”定式, 看似靜止, 實則: - 腳底螺旋抓地,
- 腰脊如龍盤繞,
- 兩臂似有無形繩索在“對擰”,
- 意念如絲,從指尖反纏回丹田。
這時, 不是你在纏絲,是“氣”在自動螺旋, 不是你發勁,是“勁”借你發。 老拳師說: “手纏是術,身纏是法,意纏是道。”
四、正解“順纏”與“逆纏”:不是方向,是勁路很多教材說: “手心向上是順纏,向下是逆纏。” 太淺了! 真正的順逆纏, 是勁的“開合”與“收放”。 類型 | 勁路 | 動作特征 | 實戰應用 | 順纏 | 由內向外,螺旋展開 | 手臂從里往外擰,如擰螺絲出孔 | 發勁、擠、靠 | 逆纏 | 由外向內,螺旋收斂 | 手臂從外往里裹,如螺絲進孔 | 化勁、捋、采 |
? 關鍵: 順纏不是“翻手”, 是“勁從丹田螺旋發出,直達指尖”; 逆纏不是“扣手”, 是“外力被螺旋導入地下,不反震于身”。
五、如何檢驗你的纏絲勁是否到位?別聽別人夸你“動作漂亮”, 用這三招自測: - 推手測試:
對方推你手臂, 你不用動肩,只用腰胯一轉, 對方感覺像推在旋轉的圓木上,站不穩——此為“身纏成”。 - 抖勁測試:
站樁時,突然從腳底發一股螺旋勁, 瞬間傳到指尖,手指自動彈抖——此為“勁通梢”。 - 靜中動測試:
定式如“金剛搗碓”, 外形不動, 但腳底有抓地螺旋感,腰脊有擰轉暗流——此為“意纏生”。
六、日常暗練法:三招“隱形纏絲”纏絲勁不必非得打拳, 生活中也能“暗練”: - 走路纏絲:
每走一步,意念從腳跟→腳掌→腳趾螺旋推進, 像螺絲釘擰進地板。 - 開門纏絲:
拉門把手時,手腕走個小立圓, 感受勁從肩→肘→腕的螺旋傳導。 - 刷牙纏絲:
刷牙時,手腕走“八字”小圈, 但肩不動,只用前臂螺旋——練“梢節纏”。
結語:纏絲勁,是太極拳的“動力引擎”記住: 陳式太極拳,不是“畫圈拳”, 是“螺旋力學”的人體實踐。 纏絲勁,就是這門功夫的核心引擎。 它不靠蠻力,靠的是—— 結構對正、節節貫穿、螺旋傳導。 當你真正掌握了纏絲勁, 你會發現:不是你在打拳,是“勁”在帶你“飛”。 而那股從腳底升起、如龍卷風般貫穿全身的螺旋力, 才是陳式太極——最深、最真、最猛的“內家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