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戰略權重高于“全廠的希望”視頻號,戰略價值上限可以比肩微信,是新周期的跳板。 采寫/萬天南 編輯/陳紀英 騰訊二季度又又又又贏麻了。 營收和凈利潤均遠超預期。此前券商對騰訊Q2的營收預期普遍是1800億左右——比如國海證券預測1796億元,光大證券預期1799億元,結果騰訊直接干到了1845億元。 特別是廣告業務——據QuestMobile披露,2025年Q2,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同比增幅僅6.8%,騰訊Q2廣告同比增幅卻飆漲到了20%,直接把大盤按在地上摩擦。 廣告暴漲靠什么?騰訊首席戰略官詹姆斯·米歇爾透露,一靠AI,二靠生態閉環。“我們在廣告領域部署AI的舉措,才是一個更為重要的變量。” 他還多少有點凡爾賽地澄清,本季度電商和外賣平臺拿出更多資金補貼用戶,所以相應減少了廣告投入,但并沒有擋住騰訊廣告大漲;而且,騰訊短視頻(視頻號)的廣告加載率目前僅有3-6%,遠低于同行(抖音)的13-16%,所以,本季度的增長并非依賴加載率提升。換句話說,騰訊廣告還有大招沒放——如果拉滿加載率,視頻號廣告還有翻倍增長空間。 先摘到AI桃子的騰訊,在AI布局上,其實不是最早的,起碼2023年,騰訊還是“觀望”態度。 未先發卻先至,AI儼然已經成為騰訊的新王炸——從原生AI應用元寶到微信的插件式AI應用,AI成為騰訊的新王牌了;從廣告,到游戲,再到電商業務,AI都在給力加持。 不過,騰訊財報雖然對騰訊AI的價值做了肯定,但并未明確量化AI對于業績的驅動價值。 騰訊的AI布局,能否兼顧務實與務遠? 一、AI明牌,又一個“微信”級王炸?“AI成新業務基因”,這是騰訊的官方表態。 以游戲為主的增值服務業務同比增長16%,靠AI——《王者榮耀》及《和平精英》都加入了AI應用。有位朋友是王者榮耀忠粉,但組隊時總會碰上菜鳥玩家讓他很不爽。這個煩惱其實可以靠AI解決——AI語音助手“靈寶”可以對局陪練;對于小白們,AI可以提供戰術指導。 連續11個季度雙位數增長的廣告業務,本季度猛漲20%也靠AI——升級廣告基礎模型,落地AI滲透到廣告創作、投放、推薦及效果分析全鏈路中。比如騰訊廣告投放平臺上線了智投功能,廣告主只需下達營銷目標,設置預算和簡單創意,AI即可完成自動創編廣告并進行投放。投放ROI提升,廣告主自然更愿意下單。 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同比增長6%,同樣靠AI——混元基礎模型升級,AI被落地到生產力工具中,比如騰訊總裁劉熾平特意提及的騰訊會議中的會議總結功能,以及騰訊文檔中的輔助寫作功能等。 在插件、APP、網頁等多重AI應用形態中,騰訊都有布局。 劉熾平透露,目前騰訊在AI關注四個指標:一是AI對存量業務的驅動,二是關注混元大模型的性能和質量,三是追蹤AI類應用的用戶增長情況,四是追蹤整個生態系統中其他AI相關創新產品的進展。 作為原生AI應用的元寶,入場較晚,但野心不小,目標不止要拿下高精尖用戶,而要錨定大眾用戶群體——元寶視頻號的推廣內容,接地氣到有點魔幻了,覆蓋租房、P圖、備考、喂貓、養花、開店、逛街、買菜等場景,要當職場搭子,也要當生活搭子。 據劉熾平透露,在元寶的廣告投放節奏上,騰訊一季度大力推廣,二季度的重點是改進產品。待產品優化后,還會繼續大力推廣。 推廣相當有效,從2月到3月,騰訊元寶日活激增超20倍。另據QuestMobile數據,今年上半年,67.4%的原生App負增長。但騰訊元寶卻逆行向上,以55.2%的同比增速,位居上半年AI原生App用戶規模飆升榜的第二名,僅次于Deepseek,不過其用戶量相比字節的豆包還差距不小。 AI很重要,但騰訊也并沒“大撒幣”。劉熾平透露,“我們正在以相對精細化的方式管理成本。如果可以使用更小的模型,我們就會選擇小模型,其成本會比使用旗艦模型低得多;如果我們通過軟件升級持續提升推理效率,成本也能得到控制。” AI對騰訊意味著什么?我們的判斷是,其戰略權重高于“全廠的希望”視頻號,戰略價值上限可以比肩微信,是新周期的跳板。 依據如下:一,AI有望顛覆端側設備體驗和整個APP生態,騰訊的拳頭——游戲和廣告都在被AI重構;二,對于騰訊來說,AI和微信都算是基礎設施,視頻號還算不上,只是依附于微信生態上的殺手級應用;三,微信和AI都有望幫騰訊開啟新時代——微信幫助騰訊拿到了互聯網時代的船票,而下一張船票就是“AI”。 雖然AI在騰訊已經站上C位,但其實也面臨挑戰。 一來,微信手握的14億活躍用戶,很難直接轉變成AI付費用戶。 OpenAI營收一路飆漲,是靠用戶訂閱和企業付費并行。據DemandSage統計,OpenAI 2025年4月周活躍用戶曾達8億,7月數據回落至7億,仍較年初翻倍。其中,付費用戶占比5-6%左右,貢獻了75%的營收。 相比之下,中國用戶習慣了“免費”,付費意識不強。所以,騰訊目前的AI變現還是要靠B端客戶來買單,“通過其他業務的增長來補貼用戶對AI的使用成本。” 二來,騰訊雖然在用戶規模、場景整合上手握長板,但在大模型能力水平以及迭代速度上,依然需要補課。 對此,騰訊先前的策略很討巧,接入DeepSeek,雙模型打團戰。不過,外援再強,終歸要靠自己。自研的混元,是面子也是里子。在全球權威的AI排行榜頭部,還鮮見混元的身影。騰訊還得加油。 二、未先發卻先至,騰訊憑什么?先摘到AI桃子的為什么是騰訊? 年初DeepSeek一度異軍突起,大有比肩OpenAI之勢,其用戶量至今仍然穩居第一,把一眾大廠AI應用甩在了后面。 App用戶量比不過DeepSeek,大廠AI的贏面是什么? 其實,DeepSeek雖然“遙遙領先”,但在應用落地上卻相當佛系,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志對AI大模型的周期判斷,與急于落地變現的大廠并不相同,“當前階段是技術創新期,而不是應用爆發期”——大廠更務實,DeepSeek更務遠。 佛系的做派,也導致了其流量下滑,Semianalysis的報告顯示,DeepSeek的用戶使用率已從年初7.5%的峰值明顯回落,官網流量同期下滑至3%。另據QuestMobile數據,截至6月,DeepSeek移動端月活躍用戶規模為1.63億,相較于3月的1.94億規模,已經下跌了3000萬有余,不過用戶規模仍然遠超大廠AI類APP。 DeepSeek的這種佛系,給了大廠們截胡的機會。騰訊、百度、阿里等一眾大廠陸續接入了DeepSeek。 今年5月,DeepSeek App流失用戶中,56.0%使用了百度,42.1%使用了QQ瀏覽器,39.4%使用了豆包。 不過,此舉雖然看似分流了DeepSeek的用戶,但其實算得上雙贏之舉。 梁文鋒志在AGI(通用人工智能),“從長遠來看,我們希望建立一個生態系統,讓行業直接使用我們的技術和成果。” 而對于騰訊等大廠來說,接入DeepSeek,一來可以快速補長AI能力;二來,避免DeepSeek的潛在用戶跳出自家APP,提升用戶留存;三來,也可以借勢DeepSeek,為其自身的原生AI應用打廣告。比如元寶同時支持自研混元和DeepSeek兩大模型。 除了“取巧截胡”之外,騰訊在AI上未先發卻先至的底氣,還在于用戶規模、場景布局、生態閉環、資源資金上。 據QuestMobile報告,截止到2025年6月,“移動端-應用插件(In-App AI)”用戶規模6.3億,“移動端-原生App”用戶規模為5.7億,“PC網頁應用”用戶規模為1.8億,相比3月份分別增長0.5億、下降0.2億、下降0.3億。其中,67.4%的原生App在今年上半年經歷了負增長。 三大模式中,唯有 In-App AI 插件模式一路上揚。今年上半年,74.5%的插件形態應用保持正增長,平均每個App(已有AI落地的App)中有2.1個AI應用。AI應用群體的結構性變遷,驗證了插件形態才是現階段AI落地的最短路徑,AI開始“卷”系統級整合能力了。 這一趨勢下,在“大模型能力+平臺借力+場景融合+生態構建”上具備綜合優勢的“全能”大廠,其勝算要遠遠高于“偏科”的創業公司。 而縱覽國內大廠,擁有超級APP的公司,目前其實只有兩個,一是騰訊,二季度末,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用戶已經突破了 14.11億;二是字節。 換句話說,目前AI競爭的主戰場,又回到了騰訊最擅長的領域——騰訊的AI,站在微信肩膀上。 元寶也背靠微信好乘涼,今年4月中旬,元寶已在微信中正式打通入口,陸續融入騰訊新聞、騰訊生態文檔等核心場景。 對此,劉熾平亮了明牌,“對元寶的推廣不會僅僅是在市場上花錢獲取用戶,我們有很多現有的平臺可以利用。我認為,將元寶與我們現有的平臺整合,是我們的一個重要優勢。接下來的幾個月里,除了開始加大對這款產品的推廣,我們還會在整合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再看投入量級上,目前AI大模型儼然已經成了“豪門游戲”。 OpenAI和DeepSeek能遙遙領先,很大原因是“不差錢”。DeepSeek靠著母公司幻方量化輸血,資金資源人力投入量級上,完全可以和大廠匹敵,是其他AI大模型公司比不了的。相反,差錢的AI六小龍已經開始集體裁員了。 大廠自然不差錢也不差人,靠著高壓強的研發投入,完全有機會在AI賽道上后發趕超。 今年第二季度,騰訊研發投入202.5億元,同比大漲了17%,算下來年度研發投入高達千億了。阿里同樣如此,計劃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來布局AI。 所以,騰訊在 AI 布局上 “后發先至” ,并非偶然。AI 能否真正成為騰訊下一個 “微信級” 的新周期跳板,只待時間來驗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