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這 4 個檢查一定要定期做,幫你提前揪出并發癥苗頭! 一、糖化血紅蛋白(HbA1c) 1.它能反映近2-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比單次血糖更能判斷長期控糖效果。糖化血紅蛋白正常值:<6.5%;糖友建議控制在7%以內,超過 8% 需警惕并發癥風險。 2.中醫調理:糖化血紅蛋白偏高,多與“陰虛燥熱、血瘀內阻”相關。若數值不理想,需加強滋陰活血調理,比如用生地 15g 丹參 10g 葛根 10g 煮水代茶,輔助改善血液黏滯。 3.趙醫生叮囑: 每 3 個月查 1 次,血糖穩定后可延長至半年 1 次。 查前無需空腹,但要避開感冒、急性感染等應激狀態,以免結果失真。 二、尿常規(重點看尿微量白蛋白) 1.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腎病最早的信號,早于肌酐升高數年出現。正常參考值:<30mg/g 肌酐,超過需立即干預,避免發展為腎衰竭。 2.中醫調理: 早期腎損傷多屬 “氣陰兩虛、濕濁內蘊”,可用 黃芪 20g 芡實 15g 山藥 15g 燉瘦肉,補脾固腎、減少蛋白漏出。若已出現水腫,加 茯苓 10g 澤瀉 10g 利水消腫。 3.趙醫生叮囑:留取清晨第一次中段尿,避開月經期,前3天避免劇烈運動。 一旦發現異常,立即調整飲食:低鹽(每日<5g)、優質低蛋白(雞蛋、牛奶、魚肉為主),減輕腎臟負擔。 三、眼底檢查 1.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失明主因之一,早期可能無明顯癥狀,但眼底已出現微血管瘤、出血點。 建議:確診2型糖尿病后每年查1次,病程>5 年者每半年查 1 次。 2.中醫防治: 眼底出血屬 “血瘀目絡”,可用 三七粉 3g(沖服) 枸杞 10g 菊花 5g 調理,活血化瘀、養肝明目。日常多吃 胡蘿卜(補肝血)、桑葚(滋腎陰),延緩病變進展。 3.趙醫生叮囑: 檢查前需散瞳,建議家人陪同就醫; 若已出現視物模糊、變形,及時配合針灸(取睛明、承泣、肝俞等穴)改善微循環。 四、下肢血管神經檢查 70% 的糖尿病截肢與下肢血管病變(動脈硬化、狹窄)和神經病變(麻木、疼痛)有關。 自查方法:用 10g 尼龍絲輕觸腳底,若無感覺需警惕神經病變;摸足背動脈(足背正中),若搏動減弱需查血管超聲。 中醫外治: 氣滯血瘀型(下肢涼痛):用 艾葉 30g 紅花 10g 桂枝 10g 泡腳(水溫<40℃),每周 3 次,促進血液循環。 濕熱下注型(足部潰瘍):用 黃柏 15g 蒲公英 20g 馬齒莧 20g 煎水冷敷,清熱解毒、斂瘡生肌。 趙醫生終極提醒: 檢查周期:血糖控制不穩者每季度查 1 次,穩定后至少每年全面篩查 1 次(四項檢查缺一不可)。 中西醫結合:西醫控血糖、篩查并發癥,中醫調體質(如陰虛用六味地黃丸,痰濕用參苓白術散),雙管齊下才能真正延緩病情。 飲食黃金法則:每餐 “1 拳主食 1 掌蛋白 2 拳蔬菜”,遠離糖油混合物(如炒面、紅燒肉),飯后散步 15 分鐘,幫助血糖 “軟著陸”。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 “只控血糖,不管并發癥”。關注這 4 個檢查,就像給身體裝了 “安全預警系統”,再配合中醫體質調理,完全能把并發癥擋在門外!記住:早篩查、早干預,才是糖尿病患者的長壽密碼! |
|
來自: 啟明星nslgi9px > 《中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