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是當代關于“隱喻”的深刻解讀,是認知語言學的奠基之作。 諸如“時間就是金錢”“他墜入了愛河”“我著魔了”這樣的語言,我們早已司空見慣,運用自如。兩位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認為,這樣的語言并不是簡單的修辭,而是——隱喻。 書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生動的案例闡述了主旨:隱喻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它不僅存在于人類的語言中,也建構著我們思想和行動。人類的思維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隱喻性的。 隱喻可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本體隱喻,其本質是通過另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當前的事物,核心是推論。比如: 結構隱喻“理性的爭論是一場戰爭”,通過更容易理解的概念,即物理沖突,來了解“理性爭論”這個概念。 方位隱喻“快樂為上”(Happy is up)。正是因為Happy被概念化為方位up后,才有了這樣的表達I’m feeling up today.(我今天感到很快樂)。 本體隱喻最顯著的特點是自然物體被擬人化。“生活欺騙了我”“癌癥影響了他的健康。” ![]() 作者還從神經理論方面告訴我們:隱喻是一種人類大腦的神經現象。隱喻的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的,無論我們知道與否,我們都會隱喻式地思考和說話。 此外,作者還駁斥了西方哲學和語言學中的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的立場,從而提出了以經驗主義替代的論斷。并用具體的案例論證了,經驗主義既能滿足和激發客觀/主觀主義的那些真實合理的關注點,同時又不像客觀主義那樣癡迷于絕對真理,也不像主觀主義那樣堅持認為想象力是完全不受限制。 此點,是對于西方數百年來關于意義本質、思想和語言的假設的質疑和挑戰。全書首次從認知角度系統構建的隱喻概念理論,更是顛覆了幾千年來人們對隱喻的狹隘認知。 ![]() 如今,隱喻思想已廣泛應用于哲學、語言學、心理學、人工智能等領域,并不斷激發人們重新思考心智研究的一些最根本的問題,如意義、真理、思維的本質以及身體在塑造心靈中發揮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