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天的文章開始之前,我想先問大家幾個問題。 場景一: 面對工作中一項艱巨的任務,你試驗了一種可能性,失敗了。你是會沉溺在挫折感和無力感之中,還是能夠立刻振作起來,動腦嘗試新的做法? 場景二: 你相信一個舊的觀念,突然間,在短時間內接收到大量對它不利的證據和信息,你是會把自己的雙眼蒙上,假裝看不見,還是會對這個觀念進行懷疑? 場景三: 當你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和安排,突然發生了一些意外事件,打亂你的規劃。你是會覺得非常生氣,情緒失控,遷怒于別人,還是能夠立刻恢復冷靜,重新安排后面的事情? 不難看出,這三個場景中,其實有著一個共性,它們都需要一種這樣的能力:能夠迅速擺脫對于舊情景、舊情緒的沉浸,把注意力切換到新情境里面,思考和處理新的問題。 這種能力,就叫做認知靈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也是每個人都值得培養的能力。 ![]() 什么是認知靈活性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的心智,在兩種或多種不同概念、視角、觀念之間來回切換的能力,也就是脫離舊狀態、適應新狀態的能力。 為什么這種能力非常重要?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應對壓力、面對挑戰的心態和行為。 我們產生壓力,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打破了我們平靜的生活,擾亂了我們的生活秩序。 我們知道:大腦的基本原則之一是節能。為了節能,它會默認世界是穩定的,我們過往的經驗,在未來也能適用;我們過往的狀態,對未來也是一樣的。 對它來說,平靜才是一種常態,出現問題、打破平靜,都是一種從常態變成非常態的轉變。 所以,一旦出現問題,許多人就容易陷入這套模式里面: 1)煩惱:我現在的生活狀態好好的,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來打破我的生活狀態? 2)恐懼:這個問題看起來很棘手,它會不會很難辦?會不會占用我很多時間精力?如果我處理不好,是不是會很麻煩? 3)回避:我能不能先做點別的,先拖著它?等到實在拖不下去了再去面對。也許拖著拖著,它就不見了呢。 這就是壓力的來源。許多問題并不會自己消失,你越拖,它只會累積得越嚴重。只要它一天沒有被解決,就會投射在我們的內心之上,形成一道陰影,讓我們持續地感到壓力。 ![]() 進一步,如果時間持續太長,這種壓力會變成慢性壓力,會讓我們食不知味、睡不安穩、難以專注、容易分心…… 這種慢性壓力最大的影響是什么呢?是固化大腦神經元的連接,讓大腦逐漸被同化,變得習慣這種模式:當遇到問題時,就自動自覺地產生壓力。 這就會導致:一旦遇到問題,我們都會傾向于往負面的方向去考慮,傾向于把問題思考得非常嚴重。于是,問題還未真正發生,我們自己已經陷入對其的恐懼和擔憂里面了。 為什么許多人特別容易陷入焦慮,特別容易感到恐慌和不安全?原因就在于:他們在成長經歷中,缺乏良好的應對壓力的能力和經驗,導致他們的大腦習慣了壓力模式,神經元的連接已經固化了。 這跟習得性無助和創傷應激,其實有一定的共通之處(但并不一樣,只是有共同點)。 它不但會削弱我們的幸福感,讓我們容易不開心,還會影響我們的狀態,讓我們更加難以有效地解決問題、克服困難。 畢竟,大腦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當我們需要用大量資源去應對壓力所帶來的焦慮、恐懼、擔憂……時,剩下能夠應對問題本身的資源,就非常捉襟見肘了。 ![]()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就是認知靈活性的作用:它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固化的神經元連接,讓我們擺脫壓力模式,用全新的心態去接受和應對問題, 研究發現:認知靈活性跟大腦海馬體里面的神經元連接重構,是相輔相成的。 什么意思呢?簡單來說: 我們知道,記憶的形成需要依賴海馬體,先在海馬體內形成初步的記憶,然后再在海馬體-前額葉皮質的連接里面,產生記憶印跡,將這段記憶索引到海馬體里面。 所以,如果海馬體的連接方式固化了,習慣了負面的思考方式,我們就容易對一切事物都產生負面的記憶,讓大腦產生思維慣性。 如何改變這種思維慣性呢?這就需要重構海馬體中神經元的連接方式,讓我們能夠跳出負面的思維框架,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新問題。 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具備更高的認知靈活性,他的海馬體神經元連接就越容易重構,也就是打破固有的連接,產生全新的連接。 那么,對于這樣的人,他面對問題時,就更不容易產生壓力,也就能夠用更好的狀態去應對挑戰。 換句話說,這其實是下面這么兩個循環: 長期處于慢性壓力 → 神經元連接固化 → 更傾向于形成負面記憶 → 產生更多的壓力…… 而對于高認知靈活性的人,則是這樣:高認知靈活性重構神經元連接 → 固化慣性被打破 → 面對問題能夠形成正面記憶 → 更少的壓力 → 更容易應對挑戰 → 建立更良性的神經元連接…… 我們的目標,就是從前者的負面循環,變成后者的正面循環。 ![]() 一個高認知靈活性的人是什么樣的?我舉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遇到問題的時候,他不會覺得「這打破了我生活的秩序」,而是會很興奮:又有新的場景可以嘗試去對付、來探索我的能力邊界了。 遭遇失敗的時候,他不會感到沮喪,而是會覺得:這為我帶來了全新的經驗,讓我知道這個方法的局限性,給我嘗試新方法的機會。 面對不同立場和觀念,他不會閉耳塞聽,而是會精神一振:我的觀點是不是不夠完善?這個信息能否彌補它的缺陷,讓我的認知更全面? 面對打亂安排的計劃,他會自然而然地去應對:生活本來就會有很多不確定,能夠隨機應變才是一個人能力的體現。 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他不會沉浸在情緒里,而是能快速抽離出來:我們可以做一些什么,來盡快改善現在的處境? 面對意料之外的情形,他會有足夠的松弛感:人生本來就是體驗,好的壞的都能豐富我的人生,靈活應對也未嘗不可。 …… ![]() 那么,如何提高認知靈活性呢? 大體上有兩個方向:第一,是鍛煉思維切換的能力;第二,是鍛煉自己面對壓力時,不要沉浸進去的能力。 分享幾點我的經驗: 1. 試著使用不同的思考方式 要培養認知靈活性,最基礎的一點,就是訓練思維的切換能力。 一個小建議是:有意識地換一種自己平時比較少用的、不太擅長的做法,去應對不同的場景,觀察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如果你平時習慣表達、提意見、提建議,那么試一試少說話,多聆聽。 如果你平時習慣用理性去思考和審視一切問題,那么試一試不要那么理性,偶爾用感性、情緒的方式去理解對方。 如果你平時習慣一定要給事物區分對錯,那么不妨退一步,不要那么在意對錯,而是去考慮:它有沒有用?它能否滿足別人的需要? 比如:朋友來找你傾訴,一定是希望你給他建議嗎?其實很多時候,他需要的可能是聆聽、陪伴和情緒出口。那么這時,比起理性地去分析問題,用一種更柔軟的姿態表達接納和理解,可能也是一種不錯的做法。 再比如,別人講了一些在你看來「錯誤」的觀點,就一定是錯誤的嗎?有沒有可能,你們都只是看到了一件事物不同的側面呢?有沒有可能,你們對話題的理解其實是存在偏差和誤解的呢?退一萬步說,哪怕對方的觀點真的是錯誤的,但如果他從中切切實實獲得了力量和支撐,真的有必要去批駁他嗎? 這可以幫助我們熟悉思維的切換模式。這樣,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可以更加「無縫」地切換思維。 ![]() 2. 保持足夠的開放性 認知靈活性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那就是:開放。 它需要思維在不同的觀念和思想中切換。那么顯而易見,如果你的生活十分封閉,那么當然就沒有什么空間可供切換。久而久之,你的思維也會同樣變得封閉,更容易鉆牛角尖。 所以,不妨試著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和視野,試著去認識一些不同的人,接觸一些不同的生活,讓自己了解:原來世界上還有這么多形形色色的可能性。 這能夠非常有效地刺激大腦,幫助拓寬大腦的預測框架,讓大腦重新構建連接,從而為認知靈活性騰出更多空間。 我非常建議抽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時間 —— 比如我常說的「15%法則」,來拓展自己的眼界。 具體可以做些什么呢?
…… 見識過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你就更不容易對眼前的事物患得患失。 ![]() 3. 建立屬于自己的心靈花園 如何讓自己在面對壓力時,能夠更加從容不迫,快速從壓力的困擾之下抽離出來? 有一個性價比很高的辦法:想辦法去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不需要做得很好、很專業,但一定要有獨立于工作和生活之外的「心靈花園」。 這些愛好可以是什么呢?唱歌,畫畫,寫作,手工,烹飪……什么都可以。它們的意義在于讓你意識到:我的生活并不僅僅是「責任」,我也是可以擁有「有趣」的。 我們很多時候總是在追求世俗的「有用」,但卻很少能夠去考慮:其實「有趣」也可以是一種有用。畢竟,過好生命本身才是我們生活的目的,而不是達成其他目的的手段。 如果你除了工作之外,還有一些日常的興趣愛好,有做得很棒的特長,有獲得過肯定的作品,有一幫知心的朋友,甚至,你明確地知道,自己是可以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的 —— 那么,當你面對壓力時,你就會更有底氣。 能夠壓過你所害怕事物的,永遠是你所熱愛的東西。 這些興趣可以是什么呢?我舉一些例子:
…… ![]() 4. 試著轉變自己的心態 我們難以應對壓力,其實很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太過關注結果了。 然而,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其實不在于達到某種狀態,而在于你去追求它的過程。 正如游戲的樂趣并不在于通關,而在于過程之中的體驗一樣。你通關了,達到某種狀態了,接下來的才是無盡的空虛。 人生也一樣。如果你把達到某種狀態作為目標,那么你一定會有得失心。有了得失心,當你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挫敗、意外、不順利時,就特別容易感到沮喪 —— 因為這些東西,都在阻礙你達到目標的努力,在擴大著你跟目標之間的距離。 但如果你把目光放在人生過程中的體驗上,把一切遭遇和境況,都視為你在體驗「人生」這款游戲 —— 那么你就更容易釋然。 因為,如果你被恐懼,焦慮,失落……所侵擾,如果你因為一時的得失而沉溺于痛苦之中,無法過好自己的生活,那么,你只是在不斷地讓自己遭受損失,不斷地放棄你本該可以從人生中獲得的感受跟體驗。 畢竟,人生永遠沒有一個正確答案,并沒有一個目標擺在那里,需要你去實現。 有意義的,只有每個人在體驗人生的過程中,所付出的一點一滴。 與你共勉。 ![]() |
|
來自: 新用戶2417Jhh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