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軌上的角逐:東北鐵路與日俄侵略的烙印
 東北大地上縱橫交錯的鐵軌,曾是近代列強爭奪中國東北的鋒利爪牙。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俄國與日本先后將鐵路作為侵略工具,以鐵軌為骨架,編織起對東北資源的掠奪網與勢力范圍的分割線,而東北鐵路的每一段延伸,都浸透著主權喪失的屈辱與抗爭的血淚。 一、沙俄的“黃色俄羅斯”之夢:中東鐵路的陰影 「中東鐵路」是「中國東省鐵路」的簡稱。19世紀末,沙俄為了開發遠東地區,跟當時的清政府提出從中國東北修一條鐵路過境
 1896年,沙俄借《中俄密約》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建鐵路的特權,隨后動工興建“東清鐵路”(后稱中東鐵路)。這條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的“丁”字形鐵路,名義上是“共同防御”,實則是沙俄實現“黃色俄羅斯”計劃的核心——通過鐵路控制東北的交通命脈,進而掠奪煤炭、木材等資源,滲透政治與軍事影響力。 1898年,沙俄強占旅順口和大連灣,將中東鐵路支線延伸至這兩處港口,形成對渤海灣出海口的控制。鐵路沿線的車站、礦山、工廠逐漸被俄國人掌控,哈爾濱成為沙俄在東北的“國中之國”,道里區的俄式建筑、教堂與兵營,無聲訴說著主權被侵的現實。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沙俄以“保護鐵路”為名,出兵17萬占領東北全境,中東鐵路成為其運兵的快速通道,東北淪為沙俄的勢力范圍。
 二、日俄戰爭的犧牲品:鐵路主導權的易手 日本對東北的覬覦已久。1904年,為爭奪東北霸權,日本突襲旅順口,日俄戰爭爆發。這場以中國領土為戰場的戰爭,核心便是對鐵路的爭奪——控制中東鐵路,就能掌控東北的軍事調動與資源運輸。俄軍依托中東鐵路布防,日軍則集中兵力攻擊鐵路樞紐,最終在奉天會戰中擊敗俄軍。 1905年《樸茨茅斯和約》簽訂,沙俄被迫將中東鐵路南段(長春至大連)轉讓給日本,改稱“南滿鐵路”。日本隨即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滿鐵),以鐵路為中心,在沿線設立附屬地,享有行政、司法、駐軍等特權。南滿鐵路成為日本侵略東北的工具:通過鐵路,日本將東北的大豆、煤炭源源不斷運往本土;借助附屬地,日本駐軍逐步擴大勢力范圍,為日后九一八事變埋下伏筆。 三、鐵軌上的掠奪與抗爭
 無論是沙俄還是日本,都將東北鐵路視為“經濟掠奪線”。中東鐵路沿線的撫順煤礦、鞍山鐵礦,南滿鐵路旁的大豆加工廠,皆被列強壟斷,東北成了其原材料供應地。鐵路運價被刻意操控,中國貨物的運費遠高于列強商品,民族工商業舉步維艱。 而東北人民從未停止反抗。1928年,張作霖因拒絕滿足日本對南滿鐵路的進一步要求,在皇姑屯被日軍炸死,鐵軌旁的爆炸聲,是民族尊嚴的吶喊。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抗日聯軍常常襲擊日軍鐵路運輸線,扒鐵軌、炸橋梁,以血肉之軀對抗侵略者的鋼鐵洪流。
 東北鐵路的發展史,是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壓迫的縮影。沙俄與日本通過鐵軌分割勢力范圍、掠奪資源,將東北拖入半殖民地的深淵。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鐵路才徹底擺脫列強控制,那些銹跡斑斑的鐵軌,永遠銘記著那段被侵略的歷史,也見證著中華民族不屈的抗爭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