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半島問題由來1895年3月,清朝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擊敗,慈禧授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為全權特使前往日本馬關議和談判,日方代表為首相伊藤博文。 兩國名義上是對等談判,但實際上卻是清朝賠多少款、割多少地的問題,因為在這場長達十個月的戰爭中,清朝遭遇前所未有的失敗。 號稱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被全殲,附屬國朝鮮被劃入日本勢力范圍,駐守遼東半島的六萬大軍更是全線潰退,從鴨綠江沿岸到大連、營口的遼南地區全部陷入日本之手。 此時的日本正以勝利者的姿態俯視李鴻章等清廷代表,繼續進行威脅和訛詐。 ![]() 談判中,伊藤博文更是態度強硬,議和條款十分苛刻,甚至對李鴻章直言:“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 反觀清朝,沒有任何底氣和資本,李鴻章苦苦哀求減輕勒索,但均遭拒絕,畢竟清軍已無再戰能力,而日本占領遼東半島已是既成事實,且磨刀霍霍南下臺灣。 4月14日,清政府電令李鴻章遵旨定約,三天后,李鴻章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除了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賠償三億兩白銀外,還把遼東半島也割讓給日本。 日本的勝利讓其國內民眾一片沸騰,他們欣喜于打敗了讓他們仰視千年的中華帝國,并即將實現占有遼東半島、殖民大陸的野心。 但此舉卻引起遠東另一強國——俄國的不滿,還沒等日本高興起來,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當天,沙俄便知會日本政府,要求他們放棄占領遼東半島。 ![]() 沙皇尼古拉二世 同時歐洲兩大強國法國、德國也派外交官前往日本外務省,要求日本放棄遼東半島,別找不痛快。 由此因遼東半島問題引發的三國干涉還遼在日本上演,那么三國要求還遼的“仗義執言”到底原因幾何? 從割遼到還遼,列強的遠東地緣博弈結果在資本主義擴張和弱肉強食的19世紀,所謂的真理和正義完全掌握在軍艦和大炮的西方列強手中,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大發善心的救世主。 ![]() 沙俄、法國和德國能夠干涉還遼有著自己的小九九。 俄國自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便對遠東領土垂涎三尺,并利用清朝戰敗之際,武力恫嚇清廷與其簽訂《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等。 清廷被迫將外東北地區及庫頁島、外西北地區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沙俄。 ![]() 此后為了進一步控制遠東地區,沙俄政府于1891年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有了這條歐亞鐵路便可以從歐洲源源不斷的將兵力投向遠東。 同時沙俄在吞并外東北后,又繼續向南滲透,企圖將滿洲與朝鮮納入自己勢力范圍,奪取極具戰略價值的不凍港旅順。 而日本的崛起打亂了沙俄南下的部署,也意味著沙俄在遠東要面對新的競爭對手。 在簽署《馬關條約》前,俄國曾多次暗示日本不得侵占東北,但日本仍要求清政府割讓遼東,俄日爭端不可避免。 有感于利益受損的沙俄政府甚至打算不惜以戰爭解決問題,俄國外交官甚至直截了當地說:
當然,為了增加威懾和“正義”色彩,沙俄需要拉上西方列強。 當時的歐洲,德國是后起之秀,1871年實現統一,建立德意志帝國,不過德國成立雖晚,但后勁極強,到19世紀后期,已成為僅次于英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 ![]() 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上臺,加大擴軍備戰和海外殖民擴張的腳步,清朝的戰敗和日本的崛起讓威廉二世意識到,應盡早染指東亞,冀希望從中國獲取港口利益。 另外,由于俄國與法國在1892年結成聯盟,令德國在歐洲大陸霸主地位動搖。 因此威廉二世嘗試支持俄國干預中日議和,以換取俄國支持其在東亞的擴張,同時使俄法親密關系松動,以擺脫其在歐洲的孤立處境。 法國由于與俄國有同盟在先,自然有義務幫助俄國,同時法國將臺灣、澎湖列島看作自己的勢力范圍,希望通過與俄、德一起干涉馬關條約簽訂,以維持其在遠東的利益。 就這樣,德法俄三國從各自利益出發,結成同盟向日本發難,要求日本歸還遼東半島。 ![]() 清朝意外外交“勝利”,日本被迫將吃進去的利益吐出來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國駐日公使正式向日本外務省送交備忘錄,要求日本放棄遼東半島。 備忘錄內容雖然客氣,打著維護遠東和平的幌子,但在照會過程中無不流露威脅之意,俄國公使希特羅渥說:
德國公使哥特斯米德說:
同時限定日本在十五日內答復,三大西方列強的集體強硬表態讓日本慌了神,外務省官員言辭懇切卑微,與此前在馬關談判時的咄咄逼人形成強烈反差。 4月24日、25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連續召開兩次御前會議,商討應對方案,會上,伊藤提出以下三個對策: 一是斷然拒絕三國勸告;二是召開國際會議,將遼東半島問題交該會議處理;三是接受三國勸告,將遼東半島還給中國。 在討論過程中,第一個方案最先被否定,因為日本海軍在此前甲午戰爭中大部分受傷,戰斗力大打折扣。一旦開戰,別說三國,就算是單獨對付俄國艦隊都無把握。 況且俄國正在向遠東邊區派遣一支近三萬人的部隊,海參崴也被宣布為臨戰區,而日本國內空虛,交戰無任何勝算希望。 ![]() 所以討論焦點圍繞第二個和第三個方案展開,以陸軍大臣山縣有朋為首的官員認為第三個方案過于示弱,絕不可取。 但外務大臣陸奧、大藏大臣松方正義及內務大臣野村靖等大多數官員傾向于第三個方案。 他們認為一旦召開國際會議,把問題復雜化,屆時別說遼東半島保不住,就連《馬關條約》都會歸于破滅。 最終經過反復討論,得出基本方案如下:對三國可以讓步,對中國則寸步不讓。 此后,不甘心的日本仍然盡努力保住條約所得,轉而拉攏英國,力圖瓦解三國聯盟的方針,但結果依然令人失望。 英國采取中立態度,不愿卷入遼東半島紛爭,建議日本接受三國的“勸諭”,在巨大外交壓力之下,再加上伊藤博文是主和派,最終日本決定放棄遼東半島。 1895年5月2日,光緒正要批準和約,俄國公使來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說:
![]() 俄國公使的到來讓本來垂頭喪氣的清廷一掃陰霾,像中了彩票一樣高興,以軍機大臣翁同龢為首的一些官員感到有機可乘,提議向日本要求展期換約。 但直隸總督李鴻章認為換約幾無可能,同時通過消息得知,日本雖然放棄遼東,但想保留旅順、大連和金州。 老辣的李鴻章決定來個以夷制夷,將這一情報透露給俄國,果然,俄國拉著德法再次去找日本算賬,5月3日,俄國又來電說:
興奮的清廷以為可以延期換約,于是通過總理衙門向俄法德三國公使打探他們的真正想法。 不過現實潑了一盆冷水,三個國家都是為了各自利益考慮,并未真正的考慮中國,三國公使一致表示換約仍需照常進行。 ![]() 這樣一來,由于外國支持無望,自身力量也不足以再戰,光緒只能同意按期換約。 5月5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決議:作為永久放棄遼東半島之補償,對清國要求之贖金,其數量限額為庫平銀1億兩,后來減至3000萬兩。 在贖遼費全部結清之日起,日軍于三個月以內撤回,到1895年12月末,日軍侵占的遼南諸城全部收回。 歷史影響三國干涉還遼極大的影響未來東亞國際關系的走向,表面上看,清朝贏回了自己的領土,但俄國才是最大受益者。 在驅逐日本后,俄國開始在東北瘋狂擴張,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后把整個遼東半島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 清朝可謂竹籃打水一場空,落入前門驅狼后門進虎的尷尬境地。 同樣日本也蒙受了莫大恥辱,被迫把吞進肚子里的肉吐了出來,此后日本開始暗中蓄力,十年時間里大規模擴軍備戰。 日俄兩國爭奪中國東北成為遠東地區國際政治斗爭的主旋律,而日俄矛盾的日益激化,直到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