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l 老滿 這是 老滿說高考公眾號 的第 1189 篇原創文章 山西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25年度高校畢業生招聘擬錄用人員名單公布。這份名單不只是冷冰冰的數據,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山西國企招聘的最新風向,也隱藏著許多值得深挖的細節。 ![]() 學歷戰局:碩士女生“碾壓局”,本科仍是主陣地碩士群體“陰盛陽衰”顯著: 擬錄用碩士共229人,其中女生136人,占比高達驚人的59.4%,而男生僅93人。這意味著在研究生學歷的競爭中,女性展現出了壓倒性優勢。 本科:招聘基石,男性主導: 本科層次仍是絕對主力,共錄用402人(含專科3人,但本科占絕對多數)。其中男生279人,女生123人,男生占比約69%,體現了更傳統的工科領域招聘格局。 專科生:僅存3席: 專科層次僅有3名男生被錄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高學歷化趨勢在大型國企中已成定局。 ![]() 這一反差鮮明的數據揭示出:碩士賽道成了女生突圍的主戰場,而傳統工科本科領域,男生仍占據數量優勢。 學歷與性別的交叉分析,為不同背景的求職者提供了清晰的定位參考。 院校版圖:省內高校的“壟斷式勝利”山西建投的錄用名單,幾乎成了省內高校的“獨家秀場”: “黑馬”領跑: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53人,本科52+專科1)高居榜首。作為應用型高校的代表,其培養方向與建投需求高度契合,一舉超越眾多老牌本科院校。 財經、理工“雙子星”:山西財經大學(37人,本科18+碩士19)與太原理工大學(27人,本科6+碩士21)分列二、三位。前者在財經類崗位(會計、財務)優勢明顯,后者作為省內頂尖工科院校,碩士輸出能力強勁。 本地院校“集團軍”優勢: 緊隨其后的是太原科技大學(23人)、中北大學(21人)、太原學院(19人)、山西工程技術學院(18人)、山西大學(18人)、山西農業大學(17人)等一眾省內高校。前十五名中,僅天津城建大學(10人)一所省外院校上榜。 碩士生源更趨多元: 雖然本科主力是省內院校,但碩士層面,省外院校背景比例有所提升,如天津城建大學、沈陽建筑大學等特色院校畢業生獲得入場券。 ![]() 這份名單傳遞出明確信號:山西建投對本地高校培養的人才認可度極高,省內院校畢業生是其招聘的絕對主力軍和首選池。 對于省內學子而言,這是巨大的地緣優勢;對外省畢業生而言,則需更強的競爭力或更精準的專業匹配。 專業風云:土木穩坐王座,環境工程碩士“異軍突起”專業分布清晰勾勒出建投的業務重心和未來布局: “定海神針”土木工程: 以總計66人(本科44+碩士22)的絕對優勢穩居第一。作為建筑企業的核心需求,土木類專業的需求基礎依然龐大且穩固。 工程造價與電氣工程: 分別以32人(本科)和18人(本科)緊隨其后,是支撐項目建設和運維的關鍵力量。 環境工程:“綠色轉型”先鋒: 環境工程專業錄用16人,看似總量不高,但結構極為亮眼——其中碩士生11人,占比68.75%!這遠超土木工程碩士的比例(33.3%),強烈暗示建投在環保領域的技術升級和人才儲備需求激增。 會計類崗位“高門檻”: 會計學(10人)和會計(15人)崗位幾乎被碩士生包攬(會計學碩士4人+會計碩士15人=19人,占會計類崗位76%)。財務領域的學歷“內卷”可見一斑。 ![]() 軟件工程:本科為主,碩士點綴: 作為新興力量,軟件工程錄用13人(本科11+碩士2),表明數字化建設在推進,但當前需求仍以應用型本科人才為主。 法學類:碩士的“專場”: 法學(8人)、法律(法學)(8人)、法律(非法學)(6人)崗位幾乎全部由碩士生占據(法學碩士5人+法律(法學)碩士8人+法律(非法學)碩士6人=19人),凸顯企業對法務合規的重視和該領域的高學歷要求。 專業數據揭示核心趨勢:傳統基建核心專業(土木、造價、電氣)需求基本盤穩固,但增長引擎已轉向環保(尤其高學歷)、企業治理(財務、法務高學歷化)及智能化(軟件工程)等新方向。 這份擬錄用名單,為意欲進入山西建投乃至同類大型地方建工國企的畢業生提供了清晰的指南: 學歷策略: 文科、商科、法科生想突圍,碩士學歷幾乎是標配;工科生本科有大量機會,但環境類等新興領域或職能崗位,碩士學歷將顯著提升競爭力。 院校選擇: 深耕省內高校是王道。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等應用型高校、山西財經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傳統強校,是建投最主要的人才基地。省外畢業生需具備更強專業優勢或名校背景。 專業瞄準: 土木、造價、電氣等傳統核心專業仍是需求大戶。環境工程碩士成為高潛力“績優股”。 會計、法務崗位“卷學歷”是現實。軟件、智能建造等新興專業前景可期。 性別認知: 女生在碩士層次競爭力極強,尤其在非傳統工科領域(如職能、環境等);男生在本科工科領域仍占數量優勢。 山西建投這份錄用名單不僅是一次招聘結果的公示,更是觀察區域經濟脈動、產業升級方向和國企人才戰略的寶貴窗口。當環境工程的碩士生們走向工地,當軟件工程師開始優化傳統流程,改變的不僅是企業人才結構,更是黃土高原上建設力量的未來面貌。 對于畢業生而言,與其在求職大潮中盲目掙扎,不如讀懂這些數據背后的風向——它藏著比海量招聘簡章更真實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