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攢錢、努力還貸、追求安穩工作——這些父母口中的'正確理財’,可能正在悄悄吞噬你成為富有的機會?!?/span>
28歲生日剛過,我合上《窮爸爸富爸爸》,后背一陣發涼。這本書像一盆冷水,澆醒了我過去近十年奉為圭臬的“理財圣經”——那些來自父母、無比正確、卻可能讓我在財務自由的路上南轅北轍的觀念。 “富人獲得資產,而窮人和中產階級獲得負債,只不過他們以為那些負債就是資產?!?/span> 我父母,包括曾經的我,對“資產”的理解無比樸素:房子、車子、銀行存款。尤其是房子,“有房才有家”、“房子是硬資產”的觀念根深蒂固。工作頭幾年,我拼命攢錢,加上家里的支援,終于在一個老家買了套小房子。每月工資一到賬,房貸扣款雷打不動。我以為我在積累“資產”。但讀完書,我算了一筆賬:這套自住的房子,每月從我的口袋里拿走真金白銀(房貸、物業、水電、維修),它并沒有給我帶來任何現金流入。相反,它持續消耗著我的現金流——按照富爸爸的定義,我的“愛巢”在財務上,竟然更接近“負債”! 而真正的資產,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的東西(比如能產生租金的投資房、能分紅的股票、能帶來版稅的創作等)。這個認知顛覆,讓我瞬間理解了為什么有些人看似“資產”很多,卻依然手頭拮據。“工作只是面對長期問題的一種暫時的解決辦法?!?/span> 父母那代人的安全感,很大程度建立在“鐵飯碗”和“穩定工資”上。他們教導我:“好好讀書,找份穩定高薪的工作,然后省吃儉用存錢。” 這曾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我確實找到了一份體面、穩定的工作,也努力存錢。但幾年下來,我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我的財富增長,幾乎完全依賴于我的“主動收入”(工資)和“省”的能力。 一旦工作出現波動(行業下行、裁員),或者我想停下來喘口氣,現金流立刻面臨斷裂風險。書中描述的“老鼠賽跑”(為工資工作 -> 支付賬單 -> 為工資工作)的困境,我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我開始意識到,僅靠出賣時間和節省開支,很難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 我們需要建立能產生“被動收入”的系統,讓錢為我們工作。“失敗是成功的一部分?!?“財商是由4個方面的專門知識構成的:會計、投資、了解市場、法律。”
父母出于對匱乏年代的深刻記憶,對“欠債”、“投資風險”有著本能的恐懼。“別借錢!”、“別碰股票基金,那都是賭博!”是他們常掛嘴邊的話。 在這種熏陶下,我對任何有風險的投資都敬而遠之,對“負債”更是如避蛇蝎。我的錢,除了活期和定期存款,幾乎一動不動。結果呢?看著辛苦攢下的錢在通脹面前一點點縮水,購買力不斷下降。過度的風險規避,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風險”——財富貶值的風險,錯失時代紅利(比如早期房產、股市、互聯網)的風險。 《窮爸爸富爸爸》讓我明白,關鍵不在于完全避免風險或負債,而在于如何聰明地管理風險、利用良性負債(如用于投資的低息貸款)去撬動更大的機會。 這需要學習,需要提升財商,而不是一味逃避。 醒來的代價與新的起點 意識到這些,并非要否定父母的苦心。他們用畢生經驗,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為我們筑起了安全的堤壩。這份愛,毋庸置疑。 但時代變了,游戲的規則也在變。 父輩的生存智慧,可能成了我們這一代財務自由的隱形枷鎖。 28歲的覺醒,伴隨著陣痛——要親手打破自己深信不疑的認知,要開始學習陌生的投資知識,要承擔可控的風險,要面對可能的失敗。我開始笨拙地學習基金定投,嘗試建立微小的副業管道,學習區分良性負債與惡性負債。過程磕磕絆絆,交過“學費”,但這才是真正開始為自己的財務負責。 改變,從認知刷新開始。 《窮爸爸富爸爸》不一定能讓你立刻致富,但它絕對能為你打開一扇窗,看到不一樣的財富世界。 理財的終極目的,不是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是獲得選擇生活的自由??辞逡巹t,才能更好地駕馭金錢,活出不被定義的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