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有座飛云樓,半截插在云里頭”。這句諺語形容的就是山西省萬榮縣東岳廟里的飛云樓。飛云樓以其純木結(jié)構(gòu)、全樓不用一根鐵釘、斗拱密布且造型華麗而聞名,它與山西應縣木塔相互輝映,被譽為“南樓北塔”,有“中華第一木樓”的美稱。 萬榮東岳廟是祭祀東岳大帝黃飛虎的廟宇。這座廟的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廟里清乾隆年間《重修飛云樓碑記》記載,距今已有1370余年。東岳廟于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至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明、清兩代均有重修。 萬榮東岳廟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跨入東岳廟山門,沒想到眼前就是心心念念一直想看的飛云樓。 飛云樓面闊五間,進深五間。 此地也是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樓邊有一尊孫悟空的雕塑供人拍照。 飛云樓斗拱層疊,如云朵簇擁,各檐角翹起,給人以凌空欲飛之感,故得名“飛云樓”。 飛云樓是東岳廟的主要建筑,二三層皆有勾欄,每面各出抱廈。 樓高23.19米,明三暗五層,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式樓頂。 樓的底層木柱林立 中央四根高15.45米的通天木柱直達頂層,四周32根木柱構(gòu)成棋盤狀。 四柱間分層設額枋、間枋、地板枋、穿插枋等多層枋材相連貫,形成龐大的正方形筒式框架,作為整個樓閣的骨干。 元代木構(gòu)建筑的梁和柱多用原木,外觀粗放不羈,此次在山西見到不少彎曲的立柱,古樸自然。 有樓梯可以上樓,不過現(xiàn)在關(guān)閉不對外開放。 全樓共有斗拱345組,形態(tài)變化多端。 飛云樓的檐角都立著一尊小短人 風吹過來,檐角下的風鈴叮當作響。 全樓有大小82條琉璃屋脊和32個翼角,美輪美奐。 東岳廟內(nèi)存有九通歷代修廟石碑 從各個角度欣賞這座“中華第一木樓” 東岳廟的現(xiàn)存建筑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飛云樓、午門、獻殿、香亭、正殿、閻王殿和十八層地獄。 飛云樓的正后方是午門 站在午門看飛云樓背面 穿過午門,往前是獻殿。 回頭看午門 獻殿是陳列貢品和祭祀遙拜的地方,又稱“南天殿”,面闊七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 獻殿的明間采用移柱造 前檐下明間有大額枋手法,粗梁瘦柱,為明代建筑風格。 再往前走來到“香亭”。香亭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面闊和進深均為 4.05 米,十字歇山頂,原為朝拜者焚香行禮的地方。 香亭由四根蟠龍石柱支撐,四周設望柱、獅子欄板,雕工細膩,造型生動,并留有明正德年間題刻。 香亭后方為東岳廟正殿,寬深各五間,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頂,斗拱四鋪作,上檐單昂,下檐出單抄。前檐石柱收剎較大,殿內(nèi)梁架多為圓木材略加錛砍后制成,為元代遺構(gòu)。 后方為閻王殿和十八層地獄 回望獻殿 再看一眼飛云樓,真是結(jié)構(gòu)靈巧,造型精美,堪稱我國樓閣式建筑的精品。 來一趟萬榮,看了鼎鼎有名的兩座樓(秋風樓和飛云樓),外加一座全國僅存的北宋廡殿頂木構(gòu)無梁殿 - 萬榮稷王廟,心滿意足矣! 部分文字介紹摘自景區(qū) |
|
來自: 蘭若靜云 > 《國內(nèi)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