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空調的誕生不是為了“舒適”,而是為了“印刷”: 1902年,威利斯·開利發明第一臺現代意義上的空調,初衷是為了解決紐約布魯克林一家印刷廠因溫濕度變化導致的紙張伸縮和色彩套印不準問題。控制溫濕度是為了讓油墨干得更均勻、紙張不變形。后來人們才意識到它對改善人類舒適度的巨大潛力。
2. 空調比冰箱發明得更早? 雖然冰箱的原型(利用蒸發制冷的裝置)更早就有,但現代壓縮制冷技術的商業化應用,空調確實略早于家用冰箱。開利1902年發明了空調系統,而第一臺家用電動冰箱(帶壓縮機的)直到1913年才出現。
3. “空調病”的鍋,空調可能只背一半: 我們常說的空調病(鼻塞、流涕、喉嚨干癢、頭痛、乏力等),很多時候主要元兇是: 空氣不流通:密閉空間導致氧氣含量下降,污染物(灰塵、微生物、揮發性有機物)濃度升高。 濕度太低:空調制冷時會大量除濕,干燥的空氣容易刺激呼吸道黏膜。 溫度驟變:室內外溫差過大,人體調節不過來。 未及時清潔的空調本身:積滿灰塵和霉菌的濾網、蒸發器是細菌、霉菌、塵螨的溫床,被吹到空氣中引發過敏和呼吸道問題。 所以,定期清洗空調、適當開窗通風、控制溫差(建議≤8℃)、使用加濕器,能有效緩解“空調病”。
4. 開空調比開窗更省油?(在特定條件下) 很多車主糾結夏天開車是開窗通風省油還是開空調省油。答案是:在低速行駛(一般低于80km/h)時,開窗通風風阻增加不大,可能比開空調省油。但在高速行駛(超過80km/h)時,開窗造成的巨大風阻會顯著增加油耗,此時開空調反而更省油!因為空調壓縮機的能耗是相對固定的,而克服高速風阻所需的動力會隨速度猛增。
5. 世界上最冷的空調在哪?不是南北極,是...數據中心和實驗室! 雖然兩極很冷,但需要極致低溫的往往是特殊場所: 數據中心:服務器集群產生巨量熱量,需要強力空調(甚至用到液冷)維持低溫(通常20℃左右甚至更低)以保證設備穩定運行。這些地方的空調系統功率巨大。 科研/生物實驗室:一些實驗或保存樣本(如某些生物材料、超導材料)需要在零下幾十度甚至更低的超低溫環境,這需要極其強大的專用制冷設備(遠超家用空調范疇)。
6. 空調的“除濕模式”其實是在“弱制冷”: 空調的除濕功能(通常標志是水滴??)本質上就是讓壓縮機以較低功率運行,同時降低室內機風扇轉速。這樣,蒸發器(室內機里的冷盤管)表面溫度更低,能讓更多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水排走,但同時制冷效果也變弱了。所以除濕模式比單純制冷模式更省電,但降溫效果不明顯,特別適合潮濕悶熱的天氣。
7. “變頻”空調到底“變”什么? 傳統定頻空調:壓縮機只有“開”(滿負荷運轉)和“停”兩種狀態。達到設定溫度就停,溫度回升了再全力啟動。這導致溫度波動大、啟停噪音大、更費電。 變頻空調:關鍵在于變頻器。它能改變供給壓縮機電機的電流頻率,從而無級調節壓縮機的轉速。剛開機時高速運轉快速降溫,接近設定溫度時就降低轉速維持溫度。好處是: 更節能:避免了頻繁啟停的巨大電流沖擊,低速運轉更省電。 更舒適:溫度波動極小(±0.5℃左右)。 更安靜:低速運轉噪音很低。 制冷制熱更快:初期可以超頻運行。
8. 空調制冷,室外機卻在“發熱”: 這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熱量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的體現。空調制冷,本質上是把室內的熱量“泵”到室外去。室內機制冷吸收熱量,通過冷媒循環帶到室外機,室外機通過冷凝器(散熱片)和風扇將這些熱量排放到室外空氣中。所以你會感覺室外機吹出來的是熱風。冬天制熱時,過程正好相反,室內機吹熱風,室外機吹冷風(甚至結霜)。
9. 空調可能是全球變暖的“雙重推手”: 直接推手 - 制冷劑:早期空調使用的制冷劑(如R22氟利昂)是強效溫室氣體和臭氧層破壞物質。雖然現在普遍使用更環保的制冷劑(如R410A, R32, R290),但它們依然有一定的全球變暖潛能值(GWP)。 間接推手 - 耗電量:全球空調耗電量巨大,尤其是在炎熱地區。發電(特別是煤電)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加劇全球變暖。更熱的天氣又導致更多人使用空調,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提高空調能效標準和使用環保制冷劑至關重要。
10. “空調”的英文 Air Conditioning 其實涵蓋了“空氣調節”的所有方面: 我們通常理解的空調就是制冷/制熱。但嚴格來說,Air Conditioning (空氣調節) 包含了對空氣溫度、濕度、潔凈度(過濾)和氣流速度的綜合控制。一個完整的空調系統應該能同時處理這四個要素,為空間創造舒適健康的空氣環境。 你還知道哪些關于空調的知識呢,歡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