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人愛吃餛飩。 不久前,我上班經過的商場一樓開了一家如意餛飩,經常去光顧的是一些沒時間做飯的職場人士,也有年輕媽媽帶著孩子去吃或是小情侶一起,餛飩碗看著無比鮮艷,餛飩個頭也大,里面的顧客埋頭苦吃、津津有味。 我也沒有走進去的欲望,主要是我們家附近的商場也有一家餛飩,有一次趕時間,我去店里要了一份,等待的間隙,看到服務員從冷凍柜里拿出提前預制好的餛飩,一股腦兒倒進鍋里,大勺子來回攪拌、出鍋,裝進碗里,撒幾片香菜葉,再舀一勺湯,一碗速餛飩就直挺挺端到顧客跟前。 看起來不錯,夾起一個餛飩嘗了下,好難吃,那一碗餛飩我吃兩個就扔了。浪費的確可恥,但預制菜實在是像“豬飼料”一樣難以咽下去,從此之后,我寧愿去菜市場買人家現包的餛飩也不想吃預制的食物,怪不得人家說“社畜”,以前覺得現代人造詞這么粗礦,后來覺得一點兒也不冤枉,都吃上“飼料”了,可不得就是“畜”嘛。 難免會回想起多年前住景致公寓附近,那時樓下的菜場處有一家山東餃子館,老板是一對年輕夫婦,店鋪不大,擺放五六張桌子就占滿,餃子全是現做,生意特別好。不想做飯就去吃餃子,因為人多就和陌生人一起拼桌,最主要的是餃子好吃,想吃干撈的或帶湯的都可以。 餃子品質也多,羊肉、牛肉、豬肉、素菜的應有盡有,老板娘為人熱情,經常以拉家常的方式和顧客溝通,感覺十分親切,我有時吃完一份再要點包好的生餃子提回去,當第二天的早飯。 因為餃子是現包的,容易黏在一起,老板娘就在餃子面上撒上一些干面粉,防止粘連破皮,又告訴我,不要擠壓,這樣帶回去的餃子才會完好無損。 這樣的生活智慧,還真是令人佩服,果然,我拿回去之后餃子漂漂亮亮,第二天吃到口中還是鮮活滋味,再沾上一點醋,口感十分精妙,好吃不如餃子,關鍵得是真材實料的好餃子。 在那家不起眼的小店,老板娘負責包餃子、收銀、端餃子上桌,老板負責后廚活計,爹媽就負責洗碗、店里衛生,還有個年幼的小孩跑來跑去,因為手藝好、勤快能干,這個小店養活一大家子人,而顧客也因思鄉之情能吃到一碗熱乎乎的餃子,心里尤為滿足。 類似這樣的街邊小店,在當時的菜市場附近有好幾家,但自從城市化進程大拆大建之后,街邊的特色小店似乎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加盟店,品類不同,口味相似,標準程序下的“工業食品”,難以說清預制的分量占比多少,在這些品牌加盟餐飲的沖擊下,街邊小店越發顯得珍貴稀奇,因為現做、新鮮、有煙火氣,也因小店代表著特色。 倒不是說沒有餃子館,只是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難以有閑心專門去找哪里有好吃的餃子,也許能找到但距離遠,距離近的面館,餃子作為配角出現,很難有驚艷的口感,而且南方人對餃子的需求量并不大,飯菜作為主食的情況下,餃子就好像佐料一樣可有可無。 空余的周末也曾經嘗試過包餃子,打開小紅書,找到相應教程,餃子皮跟著做,餃子餡跟著調,和面、揉面、醒面、搓團、搟面,再切菜、配料、調餡,最后包成餃子。 雖然吃著有成就噶,可長此以往,操勞一頓飯本身不怎么產生愉悅感,原因是什么呢?大概是我們這代人在學校和職場的訓練下,習慣在做一件事時做計劃、要目標、拿結果,可隨之而來的緊繃也如影隨形,如此這般,做飯自然而然產生壓力,持續的壓力對于做飯而言并非正循環,因此,難免有疲憊感。 為什么上一輩人沒有這樣的緊繃與壓力呢?因為不趕時間,上一輩人不像我們一樣,既要職場勞作還要廚房勞作、既要快捷又要效率為王,所以,能吃什么比怎么吃重要多了。 許多人吃預制菜不也挺香嗎?省下的時間,總會拿來做更重要的事,但到底什么是更重要?年少的時候我們總想改變世界,長大之后就會意識到,拒絕世界的改變——不吃“飼料”就挺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