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有三臭,云南有牛癟,貴州有雷山庵湯,廣西有螺螄粉,四川雅江有臭豬肉,好好的鱖魚在皖南新鮮的不吃要悶臭,廣東人也特別喜歡吃臭臭的鰳魚鮝,還有各地都吃的臭豆腐。 ![]() 國外也有,比如瑞典的鯡魚罐頭,意大利的惡魔奶酪,越南的魚露……韓國人用鰩魚發酵制成的名吃“洪魚膾”,發出類似小便池的氨臭味……總之,全世界各地或多或少都有吃臭習俗。 以上說的臭味都是加工食品,是人為制造出來的。還有的是天生的,拿熱帶水果來說,普遍帶有程度不等的臭味,最為人們熟知的是榴蓮。西南地區特愛吃魚腥草(包括折耳根),我是一口也咽不下去!再有廣東、海南人愛吃的“雞屎藤”,也是臭名遠揚。 ![]() ![]() Paederia foetida或P. scandens,為茜草科雞屎藤屬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將其折斷或揉碎后,很遠就能聞到腥臭氣息,彷如雞屎味兒,因而被稱為雞屎藤。種加詞foetida?意為“臭的”。另一個種加詞scandens則表示“攀援的”。 文人為了雅化,以“矢”通"屎",正式場合多寫作雞矢藤。其實掩得了耳目,掩不得氣味。它別名很多,如雞屙藤、鴨屎藤、狗屁藤、母狗藤、臭藤、解暑藤、女青、毛葫蘆、苦藤、玉明砂、清風藤等。因鳥兒喜歡食其果,也有稱斑鳩飯、雀兒藤的。還有反話稱其為五香藤。英文名為Chinese Fevervine,意即中國發熱的藤,實際在云南,傣族人用它來止痛和退熱的。 ![]() ![]() 活久見 ![]() 雞屎藤屬的植物有近30種,我國共有11種和1變種。主要生長于長江流域以南廣大范圍。陜西、甘肅、山東等地偶見。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也有分布。常見于海拔2000米以下山地,喜歡纏繞于其他灌木上,可覆蓋山石荒坡。無枝可援則匍匐地面。 ![]() 它們生長力很強,植株不需管理,群生茂密壯觀。因而可美化矮墻,植作綠籬,亦可用于花架垂直綠化。 ![]() 雞屎藤有寬葉和狹葉不同品種。花期在7-8月,花紫色。果期在9-10月,漿果球形,成熟時呈光亮的草黃色。 ![]() ![]() 它們喜歡在氣溫高、降水多、光照充足地區茁壯生長。傳統醫學以其根及全草入藥,用于消食健胃、清熱止痛。 ![]() 它和魚腥草一樣,是依氣味取名的。其刺鼻臭味的成分,類似臭雞蛋、大蒜,主要來自硫化物,尤其是二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這種氣味其實是植物的“化學防御武器”,用來驅趕昆蟲和動物。雞屎藤中還含有壬醛和葵醛等成分,也具有不快的氣味。這些臭味物質,確實與雞屎共有,只是二者比例有差別。 ![]() 不同的是,雞屎藤葉片中另含的2-己烯醛和2-己烯醇成分,是雞屎藤的標志性成分,也具有明顯的臭味。而雞屎的標志性成分是吲哚類。 雖說這些臭味物質是防御性的,可有驅蟲作用,但仍有不怕臭的昆蟲幼蟲來噬咬。 ![]() 不要說個別昆蟲了,某些人不怕! ![]() 真香啊 ![]() 吃雞屎藤的主要是在華南熱帶和亞熱帶南部地區,以廣東和海南最多,廣西、福建、云南、湖南、四川等省也都有人吃。他們用雞屎藤的嫩葉制作涼茶、蒸菜、湯圓和零食小點心等。葉子雖臭,但干燥或加熱后臭味反而轉為香味,這點和大蒜有點像。同樣,雞屎處理后臭味也會降低,可作魚飼料。 ![]() 雞屎藤葉制成的食品為墨綠色,甚至發黑,吃起來甜絲絲的,伴有獨特的清香。加工方法不同,呈現的香味也不一樣,有的是草香,有的是焦香。 廣東江門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上巳節和清明節,有吃雞屎藤餅的習俗。是用雞屎藤葉子與粘米(即秈米)加水磨成漿,混合糯米粉與糖,煮成熟漿后,再加入糯米粉和淀粉揉成粉團,以模定型后上鍋蒸熟即可。這種餅在華南好多地區都有,一般叫雞屎藤粑。 ![]() 也可制成類似米豆腐之類的涼粉。 ![]() ![]() 廣東湛江地區,與相距不遠的廣西北海和海南省,喜歡吃雞屎藤糖水。不過叫法不同,廣西多稱雞屎藤籺糖水。做法是用雞屎藤葉子與粳米共同研磨成粉,按比例混合番薯粉揉成面團,切為細條,加紅糖煮成甜湯,可搭配生姜片、枸杞等輔料。雞屎藤不一定都是用鮮葉,也可用干葉,這就延長了食用季節。 ![]() ![]() 雞屎藤在廣東梅州,不僅用于制作小吃,還可炒菜、煲湯。尤其是煲老鴨湯或豬肚湯。在某些吃狗肉的地區,也常用它保持口中的“清凈”感。在海南,黎族老人也用它來釀酒。 ![]() 其根富含淀粉,過去災荒年鄉民曬干后磨粉做餅,俗稱“牛皮凍”,但多食易腹脹。別名叫牛皮凍的植物還有白首烏、牛皮消等,民間不審往往混叫。 ![]() 大部分亞熱帶地區及溫帶地區,雖也有雞屎藤分布,但只知它是一味中藥材,并不作食物吃它。說明以廣東為代表的華南地區人們勇于探索,大膽嘗試。雞血藤葉也確實營養不錯。 ![]() 吃它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出于民間迷信。雞屎藤的葉子有晝夜節律,白天舒展開,吸收陽光;夜晚會微微合攏,像在“睡覺”。因而民間認為它有“靈性”,傳說吃它能驅夜瘴。所以有的地方還在端午節用它煮水沐浴。 ![]() 作為傳統藥材,僅在1977年版的《中國藥典》收載過,以其全草和根入藥。 ![]() 以后的版本再沒出現,可能是它的藥用價值和有效成分未能確定。 民間有十幾個少數民族用它治病,不同地區用處各不相同,有內服的,也有外用的。大多是用來消炎、止痛、退熱、抗風濕,有點類似阿司匹林的應用范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