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通常用老年人口比重作為衡量人口老齡化的標準,老年人口比重越高人口老齡化程度也越高。 按照通行的統計標準,假如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 10%,或 65 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 7% ,就說明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 ![]() (各國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的時間) 在人口老齡化日漸嚴峻的今天,如何做到讓老年人老有所依、安度晚年,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 今天,我們就聚焦養老,來看看不同國家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都是什么樣的~ 也就是說,個人養老金領取權利,取決于繳費義務和繳費記錄,即個人繳費是領取養老金的前提; 其次,養老金水平與個人退休前的工資水平掛鉤:按退休前「個人歷年指數化月平均工資」和「不同檔次的替代率」進行計算,并定期自動調整。 一般來說這類制度會對低收入人群有一定的傾斜,即收入越高,繳納比例也越高。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減少社會的貧富差距。
![]() (如美國目前的養老保險體系) 在美國,每個參加工作的人,每個月收入不低于1160美元,就可以獲得點數,在達到40點后,退休時就可以按月領取社安金。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并未實行強制退休制,而且退休年齡也會因人而異。 在我們國家,要想領到社保養老金,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達到法定退休年齡。 而美國在這點上并不強制。例如,某人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5歲(也有人是66歲、67歲),那他最早可以選擇62歲就退休,只不過這樣他能領的錢也會相應減少—— 每提前一個月退休,社安金會減發0.56%。 當然他也可以選擇推遲退休,每推遲一個月,社安金會增發0.25%,最高可推遲5年。 對于退休人員而言,社安金是養老資金最主要的來源之一,特別是中、低收入家庭,社安金在退休后的收入中所占比例較大。 不過隨著老齡化問題的深化,社安金的給付壓力也持續提升——自2010年起,美國的社會保險費用就已經開始超過非利息收入。 根據美國社會安全局2021年的年報預測,社安金儲備將于2034年枯竭至零。 在第一支柱這一承壓態勢下,二三支柱開始快速發展。
代表國家:英國、瑞典、加拿大 所有退休國民或達到一定年齡的國民都可以無條件地從政府領取一定數額的養老金,與國民的身份、職業、工資水平、繳費或繳稅年限無關。 這種基本養老保險體系覆蓋全體國民(包括在本國居住一定年限的外國居民),因此也被稱為“普惠制養老保險”。 但是這種普惠制的養老保險,待遇水平比較低,一般不足以維持退休者的基本生活。退休者要維持自身的基本生活,往往還需要加入到其他養老保險計劃之中。
![]() (如加拿大養老保險體系) 老年保障金(OAS)領取條件: 1、65歲或以上; 2、加拿大公民或合法移民; 3、18歲以后在加拿大住滿規定年限; 4、其他可部分領取老年保障金的情況。 收入保障補貼金(GIS)領取條件: 1、夠資格領取老年金OAS; 2、收入低于政府每年公布的數值。 假如能同時拿到頂配的老年保障金和收入保障補貼金的話,一個月可以拿到1500加幣左右,折合人民幣大概7500元。 這筆錢放在國內來說,可以讓老人過得相當滋潤了。 但由于加拿大的消費水平高,一天的伙食費大概就要30-50加幣,1500加幣也只是解決基本溫飽問題而已。 同時,這種廣覆蓋的制度給政府帶來極大的財政負擔。 1950年,加拿大65歲以上老齡人口突破7%,標志著加拿大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考慮到人口老齡化持續加深給公共養老金可持續性帶來的潛在風險,加拿大也開始進行養老第二、三支柱的改革。 截至2020年末,加拿大的第二、三支柱規模已經遠超第一支柱——
代表國家:新加坡 這種制度也稱為中央公積金制度。由政府規定投保費率,企業和個人按照規定進行繳費,繳納的錢進入個人積累賬戶,由國家實行統一的投資進行保值增值。
國民在55歲之前,需繳納的個人公積金為工資收入的20%,同時,雇主還要為雇員繳納17%,也就是繳納的費率總共是37%。 這些繳納的錢會分別存入中央公積金的四個賬戶內: ![]() 第一個是可用于住房、保險、投資和教育的普通戶頭(OA); 第二個是可用于住院開支和獲批準的醫療保險的保健儲蓄戶頭(MA); 第三個是可用于老年和退休相關金融產品的特別戶頭(SA); 第四個為退休戶頭(RA),在國民到達55歲時自動開設,同時普通戶頭和特殊戶頭里的錢會轉入退休賬戶,成為退休存款,達到規定年齡后每月提供退休金。 可以看到,新加坡的養老保險模式屬于一種完全積累型的強制性養老儲蓄計劃,重視個人收入在時間跨度上的再分配。 積累的資金以市場為基礎,由專門的機構進行長期的管理和投資,能夠有效的幫助個人規避風險。 代表國家:蘇聯 這種制度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由政府統一包攬并面向全體國民,所以又被稱為政府統包型養老保險制度。
由于缺乏數據,這里就不做詳細舉例啦~ 可以看到,不同的制度有不同的優勢,每個國家都是根據自己的國情來采取各具特色的養老金積累方式。 而在這個“不同”之間,我們也能發現一些共同的地方,例如老齡化的深化,導致養老金支出壓力越來越大; 還有國民觀念變化,對國家基本養老金持消極態度,反應在繳費端上,出現了部分年輕人不愿意“吃大鍋飯”…… 種種因素下,以第一支柱為主的養老體系難以維系,同時也促使了第二、第三支柱快速發展,即養老問題不再只靠國家,而是通過企業、個人共同解決。 養老是個世界性的難題,制度的復雜,自然也不是小小一篇文章就能闡述清楚的。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哪個國家、具體什么制度,其內核都是“為未來做好打算”,對我們自己來說,養老這件事情,也一定是越早開始準備越好的。 這里我也想到了前段時間偶然看到的一句話:Whichever you choose, start contributing as soon as possible. (無論你選擇什么,請盡快開始準備。) 我把這句話理解為,無論你為養老選擇了什么樣的儲蓄計劃/規劃方案都不要緊,最重要的是盡快行動。 與君共勉~ ![]() 看到這里,你能推測出我國養老保險制度 屬于哪一類嗎?評論區等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