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傳說中畫八卦的伏羲,實際上就是天上的東宮青龍,也就是《周易》乾卦里的龍,是代表陽的龍。 那么,和伏羲搭檔的女媧,自然也是天上的東宮青龍,不過是《周易》坤卦里的龍,是代表陰的龍。 乾坤二卦,一個純陽,一個純陰,所以這兩卦里面的龍,實際上也是分陰陽的。 有關(guān)乾坤陰陽和龍的關(guān)系,可以參考抱雪齋此文: 重磅首發(fā)!抱雪齋最新《周易》乾坤十二爻辭月令天象詳解,竟是戰(zhàn)國時期的天象!
按照這篇文章的論證,《周易》開篇的乾坤二卦十二句爻辭,是按照東宮青龍在上下半年各六個月里的天象變化寫成的。 而且,按照陽順陰逆的原則,乾坤二卦的爻辭編寫順序也是相反的:乾卦六句爻辭的時間順序是從下往上,坤卦六句爻辭的時間順序是從上往下,如下圖所示: 巧的是,最早記載了伏羲女媧神話的長沙子彈庫戰(zhàn)國楚帛書,正好也是分成了上下兩篇,而且左邊的那篇(甲篇)要從下往上讀,右邊的那篇(乙篇)要從上往下讀,和乾坤二卦的閱讀順序完全相同! 如下圖所示,楚帛書的左半部分的閱讀順序是從下往上讀(黃色箭頭方向),右半部分發(fā)閱讀順序是從上往下(藍色箭頭方向): 這個構(gòu)思僅僅是巧合嗎? 當然不是。 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龍)身,實際上都是天上的東宮青龍的化身,而且是一陰一陽兩條龍。 下圖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明確寫有伏羲女媧名字的畫像,是四川簡陽鬼頭山三號石棺后擋的畫像石: 看圖可知,右邊的龍身人名字寫著“伏希”,左邊的龍身人名字寫著“女絓”,很顯然就是伏羲和女媧的通假字。 像這樣一模一樣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圖,最晚在商代的時候就有了,如下圖所示,這是河南殷墟出土的骨刻人首龍身伏羲女媧像,刻在同一件骨匕上的兩面,體現(xiàn)出陰陽合一,“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的意蘊: 我們還可以分辨一下,右邊的蛇身是五步蛇獨有的菱形花紋,兩手是三爪,奇數(shù)為陽,應(yīng)該就是象征著陽龍的伏羲。左邊的蛇身花紋是“卍”字符號,是生育的象征,兩手是四爪,偶數(shù)為陰,應(yīng)該就是象征著陰龍的女媧。商代還有一件類似的雙面骨匕,出土于河南安陽侯家莊M1001,骨匕的兩面各雕一條龍,雖然人首部分已殘破不見,但毫無疑問也是伏羲女媧的造型。細看這枚骨匕,右側(cè)的龍身上同樣是五步蛇獨有的菱形花紋,龍下方的蛇頭朝上,毫無疑問正是伏羲和陽氣上升的象征。左側(cè)的龍身上是“火”字形的鱗片,表示的是東宮青龍的別名“大火”,下方的蛇頭朝下,毫無疑問就是女媧和陰氣下降的象征。如下圖所示:商代的伏羲女媧造型并不是最早的,更早的后石家河文化的玉雕伏羲女媧造型。后石家河文化的年代范圍約為公元前2200年 – 公元前1700年,屬于商代之前的夏代。如下圖所示,這是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的玉雕伏羲女媧像,一陰一陽兩條龍合體,兩個人頭共享一個龍身。后石家河文化這樣的陰陽一體玉器很多,最經(jīng)典的就是這塊被春秋時期黃國的黃君孟收藏并隨葬的人首蛇身玉器。這件玉器也是伏羲女媧合體造型,伏羲和女媧各有一面,兩面分別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到雖然都是蛇身,但伏羲的眼睛是凸起的“臣”字形,女媧的眼睛是陰刻的圓形:同樣的伏羲女媧兩面像在后石家河文化發(fā)現(xiàn)了不少,不過有的是只刻畫了頭部而沒有蛇身,被稱為神人頭像,如下圖所示:很顯然,左邊的一面是伏羲,兩眼圓瞪凸出,獠牙上下交錯,形象猛厲。又如下圖這個雙面玉雕,同樣是左側(cè)為伏羲,右側(cè)為女媧,左陽右陰。當然,也有伏羲女媧造型同時成對出現(xiàn)的,如下圖所示,一只振翅高飛的雄鷹下方,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各朝左右。看看下面這個,良渚文化獨一無二的“三叉型器”。在這件良渚文化的三叉型器上,我們分明可以看到兩個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媧,正好在左右兩端!1.1萬年以前,大禹治水并建立夏朝的時候,大禹的“禹”字,本身就是一條五步蛇,有和伏羲一模一樣的菱形花紋!詳見下文:也就是說,最晚1.1萬年以前的虞朝末年和夏朝早期,伏羲女媧的神話早就已經(jīng)存在了。伏羲畫卦和伏羲女媧的傳說,都是在1.1萬年前的浙江上山文化起源,傳播到全世界的。本文為抱雪齋讀易筆記之文物里面讀《周易》系列不造第幾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