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般而言,進入十三四歲后,孩子就會進入一個漫長的叛逆期,父母讓他們向東他們偏偏向西。但他們不是非得要與父母過不去,而是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自己為自己做主,從而最終發展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 【02】 我們的文化,喜歡好孩子。經典的好孩子在家里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這樣一來,這個孩子的獨立空間就會受到擠壓,他會覺得不是為自己而活,于是就缺乏動力。他可能會非常出色地完成老師和家長交給他的任務。但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欲望和追求,這也是抑郁的一種體現。 【03】 很多孩子沒有學會直接表達感受。尤其在青春期,他們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搞定,但遇到了解決不了的麻煩。怎么辦?他們通常的辦法是,做一些有點過分的事情,用這種方式告訴大人,自己遇到了一些麻煩。 【04】 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長受了雙倍的壓力。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多情況下是投射,他們有種種心理需求,但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實現,孩子是最愛的人,孩子實現了就像是自己也實現了。 【05】 家長們應該明白,家庭是一個系統,孩子出問題了,必然能從家長的身上找到相關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變,整個家庭系統都應該發生改變。 【06】 許多孩子之所以迷戀網絡,一個常見的但卻被忽視的根本原因是,他們沒有一個可靠的“安全島”。他們被父母、學校“遺棄”了,他們的安全島四分五裂,于是他們去網絡上構建新的、虛幻的安全島。 【07】 好的溝通是健康家庭的一個標志,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可以直接對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和不滿。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假若孩子心中有的不滿,但卻又被禁止表達,那么他們就會發展出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來。 【08】 生命的價值在于選擇,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記這一點,他們不讓孩子去做選擇,總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選擇。但是,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無異于在殺死孩子的精神生命。 如果孩子沒有秘密,那么孩子永遠不能長大。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殺死孩子的生命。 【09】 現代教育的一個悲劇是,許多家庭為了讓孩子集中精力學習,不讓孩子參與任何其他事,只是一門心思學習,于是許多孩子就只培養出了一個心理支柱——好成績。而一旦這個支柱垮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就崩潰了。 【10】 當父母的關系出現問題時,孩子就會傷害自己,其目的是拯救父母的關系。國內著名心理醫生李凌說,但做父母的。會因為不理解這種行為而斥責孩子干了壞事,結果,孩子傷害了自己后,再一次被父母傷害。 2025.08.19 滕大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