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古典針灸秘笈

     H珠Q 2025-08-19 發布于福建

    肘后歌(古典針灸秘笈)

    《肘后歌》是明代高武所著《針灸聚英》收錄的針灸治療歌賦,共102句七言詩,旨在通過韻文形式總結臨床針灸取穴經驗便于記誦應用。該歌賦選取33個腧穴,針對頭面、腰腿、傷寒等35種病癥提出診療方案,強調循經取穴原則及五輸穴、八會穴等特定穴位的運用。其內容包含"腰背若患攣急風,曲池一寸五分攻"等具體操作規范,記載了針刺深淺與病癥結合的技法,部分病例主張配合中藥治療。歌賦名稱仿效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取"隨身攜帶、應急備用"之意。作為針灸歌訣文獻,其以病癥描述、取穴指導、療效驗證的三段式結構,系統反映了古代針灸學注重經驗傳承的特點。

    肘后歌:

    頭面之疾針至陰,腿腳有疾風府尋。
    心胸有病少府瀉,臍腹有病曲泉針。
    肩背諸疾中渚下,腰膝強痛交信憑,
    脅肋腿痛后溪妙,股膝腫起瀉太沖。
    陰核發來如升大,百會妙穴真可駭。
    頂心頭痛眼不開,涌泉下針定安泰。
    鶴膝腫勞難移步,尺澤能舒筋骨疼,
    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尋源流可調停;
    其患若要便安愈,加以風府可用針,
    更有手臂拘攣急,尺澤刺深去不仁。
    腰背若患攣急風,曲池一寸五分攻。
    五痔原因熱血作,承山須下病無蹤。
    哮喘發來寢不得,豐隆刺入三分深。
    狂言盜汗如見鬼,惺惺間使便下針。
    骨寒髓冷火來燒,靈道妙穴分明記。
    瘧疾寒熱真可畏,須知虛實可用意;
    間使宜透支溝中,大椎七壯合圣治;
    連日頻頻發不休,金門刺深七分是。
    瘧疾三日得一發,先寒后熱無他語,
    寒多熱少取復溜,熱多寒少用間使。
    或患傷寒熱未收,牙關風壅藥難投,
    項強反張目直視,金針用意列缺求。
    傷寒四肢厥逆冷,脈氣無時仔細尋,
    神奇妙穴真有之,復溜半寸順骨行。
    四肢回還脈氣浮,須曉陰陽倒換求,
    寒則須補絕骨是,熱則絕骨瀉無憂;
    脈若浮洪當瀉解,沉細之時補便瘳。
    百合傷寒最難醫,妙法神針用意推,
    口噤眼合藥不下,合谷一針效甚奇。
    狐惑傷寒滿口瘡,須下黃連犀角湯,
    蟲在臟腑食肌肉,須要神針刺地倉。
    傷寒腹痛蟲尋食,吐蛔烏梅可難攻,
    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還胃氣通。
    傷寒痞氣結胸中,兩目昏黃汗不通,
    涌泉妙穴三分許,速使周身汗自通。
    傷寒痞結脅積痛,宜用期門見深功,
    當汗不汗合谷瀉,自汗發黃復溜憑。
    飛虎一穴通痞氣,祛風引氣使安寧。
    剛柔二痙最乖張,口噤眼合面紅妝,
    熱血流入心肺腑,須要金針刺少商。
    中滿如何去得根,陰包如刺效如神,
    不論老幼依法用,須教患者便抬身。
    打撲傷損破傷風,先于痛處下針攻,
    后向承山立作效,甄權留下意無窮。
    腰腿疼痛十年春,應針不了便惺惺,
    大都引氣探根本,服藥尋方枉費金。
    腳膝經年痛不休,內外踝邊用意求,
    穴號昆侖并呂細,應時消散及時瘳。
    風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兩足兩脅滿難伸,飛虎神針七分到,

    腰軟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見效。

    本歌特點:一是著重指出循經取穴、深刺、淺刺、近刺、異位刺等方法。二是針藥相配治某些疾病。三是強調了五輸、八會、募穴等特定穴的作用。同時,反復說明穴位的靈活運用,以及在治本或治標作用上的重要意義。想打好中醫基礎,初學者背誦一個歌賦和理論條文是非常好的學習精進方法,基礎知識熟悉了,再去了解針灸理法。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還知道可以那樣做,知道為什么能治好,為什么治不好.

    勝玉歌(楊氏針灸秘笈)

    勝玉歌,針灸歌賦名,出自明代醫家楊繼洲所著《針灸大成》,屬楊氏家傳針灸經驗總結。該歌賦以七言韻語形式編撰,命名含“勝過《玉龍歌》”之意,正文首句“勝玉歌兮不虛言,此是楊家真秘傳”凸顯其傳承特色。全篇涵蓋頭風、腳氣、瘰疬等病癥的針灸診療方案,涉及百會、風池、后溪等66個腧穴應用,包含針刺與灸法的操作細節。注重經絡辨證與單穴使用,強調“補瀉迎隨”等針刺手法。典型病癥治療如頭痛取百會、腳氣灸昆侖、五癇配后溪等均有明確記載。

    勝玉歌:

    勝玉歌兮不虛言,此是楊家真秘傳,
    或針或灸依法語,補瀉迎隨隨手捻。
    頭痛眩暈百會好,心疼脾痛上脘先,
    后溪鳩尾及神門,治療五癇立便痊。
    鳩尾穴禁灸,針三分,家傳灸七壯。
    髀疼要針肩井穴,耳閉聽會莫遲延。
    針一寸半,不宜停。
    經言禁灸,家傳灸七壯。
    胃冷下脘卻為良,眼病須覓清冷淵。
    霍亂心疼吐痰涎,巨闕著艾便安然。
    脾疼背痛中渚瀉,頭風眼痛上星專。
    頭項強急承漿保,牙腮疼緊大迎全。
    行間可治膝腫病,尺澤能醫筋拘攣。
    若人行步苦艱難,中封太沖針便痊。
    腳背痛時商丘刺,瘰疬少海天井邊。
    筋疼閉結支溝穴,頜腫喉閉少商前。
    脾心痛急尋公孫,委中驅療腳風纏。
    瀉卻人中及頰車,治療中風口吐沫。
    五瘧寒多熱更多,間使大杼真妙穴。
    經年或變勞怯者,痞滿臍旁章門決。
    噎氣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壯除膈熱。
    目內紅痛苦皺眉,絲竹攢竹亦堪醫。
    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卻須當灸肺俞。
    更有天突與筋縮,小兒吼閉自然疏。
    兩手酸疼難執物,曲池合谷共肩髃。
    臂疼背痛針三里,頭風頭痛灸風池。
    腸鳴大便時泄瀉,臍旁兩寸灸天樞。
    諸般氣癥從何治,氣海針之灸亦宜。
    小腸氣痛歸來治,腰痛中空穴最奇。
    中空穴,從腎俞穴量下三寸,
    各開三寸是穴,灸十四壯,
    向外針一寸半,此即膀胱經之中髎也。
    腿股轉酸難移步,妙穴說與后人知。
    環跳風市及陰市,瀉卻金針病自除。
    陰市雖云禁灸,家傳亦灸七壯。
    熱瘡臁內年年發,血海尋來可治之。
    兩膝無端腫如斗,膝眼三里艾當施。
    兩股轉筋承山刺,腳氣復溜不須疑。
    踝跟骨痛灸昆侖,更有絕骨共丘墟。
    灸罷大敦除疝氣,陰交針入下胎衣。
    遺精白濁心俞治,心熱口臭大陵驅。
    腹脹水分多得力,黃疸至陽便能離。
    肝血盛兮肝俞瀉,痔疾腸風長強欺。
    腎敗腰疼小便頻,督脈兩旁腎俞除。
    六十六穴施應驗,故成歌訣顯針奇。

    勝玉歌專門講到各種痛癥的治療,疼痛病是針灸一大優勢,真的可以立竿見影,其效能如撥刺、如雪污、如決閉、如解結。文中很多講的是癥狀,如肩痛、肘痛、膝痛、踝痛等,它們可由風寒濕、勞損、扭傷、外傷等引起,不論原因,都可以依法治療,療效神奇。

    玉龍賦(針灸秘笈)

    《玉龍賦》為中國古代針灸歌賦文獻,作者與成書時間不詳,系據元代王國瑞《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所載《玉龍歌》改編,明代高武首次將其收錄于《針灸聚英》。該賦以駢文形式濃縮針灸臨床診療精要,集中體現宋元時期針灸學術體系。全篇系統歸納內、外、婦、五官等科百余病癥的配穴法則與操作規范,涵蓋中風取百會、腳氣選三里陰交、痔漏刺二白等經典方案,并詳述補瀉手法、施灸禁忌等技術要點。其編纂遵循"參博為要,輯簡舍煩"原則,以對仗工整的韻文提煉《玉龍歌》核心內容,形成涵蓋頭風鼻淵、疝氣瘧疾等病癥的針灸口訣,兼具臨床指導與傳習功能。


    玉龍賦:

    夫參博以為要,輯簡而舍煩,
    總《玉龍》以成賦,信金針以獲安。
    原夫卒暴中風,頂門、百會;
    腳氣連延,里、絕、三交。
    頭風鼻淵,上星可用;
    耳聾腮腫,聽會偏高。
    攢竹、頭維,治目疼頭痛;
    乳根、俞府,療氣嗽痰哮。
    風市、陰市,驅腿腳之乏力;
    陰陵、陽陵,除膝腫之難熬。
    二白醫痔漏,間使剿瘧疾;
    大敦去疝氣,膏育補虛勞。
    天井治療病癮疹,神門治呆癡笑咷。
    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刺;
    尫贏喘促,璇璣、氣海當知。
    期門、大敦,能治堅疹疝氣;
    勞宮、大陵,可療心悶瘡痍。
    心悸虛煩刺三里,時疫?瘧尋后溪。
    絕骨、三里、陰交,腳氣宜此;
    睛明、太陽、魚尾,目癥憑茲。
    老者便多,命門兼腎俞而著艾;
    婦人乳腫,少澤與太陽之可推。
    身柱蠲嗽,能除膂痛;
    至陽卻疸,善治神疲。
    長強、承山,灸痔最妙;
    豐隆、肺俞,痰嗽稱奇。
    風門主傷冒寒邪之嗽,
    天樞理感患脾泄之危。
    風池、絕骨,而療乎傴僂;
    人中、曲池,可治其痿傴。
    期門刺傷寒未解,經不再傳;
    鳩尾針癲癇已發,慎其妄施。
    陰交、水分、三里,蠱脹宜刺;
    商丘、解溪、丘墟,腳痛堪追。
    尺澤理筋急之不用,腕骨療手腕之難移。
    肩脊痛兮,五樞兼于背縫;
    肘攣痛兮,尺澤合于曲池。
    風濕傳于兩肩,肩髃可療;
    壅熱盛乎三焦,關沖最宜。
    手臂紅腫,中渚、液門要辨;
    脾虛黃疸,腕骨、中脘何疑。
    傷寒無汗,攻復溜宜瀉;
    傷寒有汗,取合谷當隨。
    欲調飽滿之氣逆,三里可勝;
    要起六脈之沉匿,復溜稱神。
    照海、支溝,通大便之秘;
    內庭、臨泣,理小腹之膜。
    天突、膻中醫喘嗽,
    地倉、頰車療口鍋。
    迎香攻鼻窒為最,肩井除臂痛如拿。
    二間治牙疼,中魁理翻胃而即愈;
    百勞止虛汗,通里療心驚而即瘥。
    大小骨空,治眼爛能止冷淚;
    左右太陽,醫目疼善除血翳。
    心俞、腎俞,治腰腎虛乏之夢遺;
    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閃之難制。
    太溪、昆侖、申脈,最療足腫之選;
    涌泉、關元、豐隆,為治尸勞之例。
    印堂治其驚摘,神庭理乎頭風。
    大陵、人中頻瀉,口氣全除;
    帶脈、關元多灸,腎敗堪攻。
    腿腳重疼,針髖骨、膝關、膝眼;
    行步艱楚,刺三里、中封、太沖。
    取內關于照海,醫腹疾之塊;
    搐迎香于鼻內,消眼熱之紅。
    肚痛秘結,大陵合外關于支溝;
    腿風濕痛,居髎兼環跳于委中。
    上脘、中院,治九種之心痛;
    赤帶、白帶,求中極之異同。
    又苦心虛熱壅,少沖明于濟奪;
    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實虛。
    當心傳之玄要,究手法之疾徐。
    或值挫閃疼痛之不足,此為難擬定穴之可祛。
    輯管見以便誦讀,幸高明而無哂諸
    此賦總輯《玉龍歌》要旨爾,歌見三卷。

    兵法有不戰而屈人之兵,中醫有不藥而愈之神奇。在經絡穴位之奧秘。了解人體,從學習經穴始。經穴神秘莫測,卻在臨床上屢建奇功,轉危為安。其體系復雜,舊時師徒相授,多用口訣歌賦,一經背會,講解,用之臨床,畢生難忘,是以講論穴位歌賦,乃推動中醫藥發展,緩解人類病苦一大法寶也。《玉龍賦》,比穴位如玉,喻經脈似龍,有莫測其神妙變化之功,有無比珍貴、救人一命、千金價值之用,何其高妙。

    行針指要賦(針中的獨孤九劍)

    《行針指要歌》是一首明代針灸歌訣,首見于高武所著的《針灸聚英》,后被《針灸大成》收錄并略有修改。該歌訣總結了針對風、水、結、勞、虛、氣、嗽、痰、吐等常見病癥的針灸用穴及治療方法,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如針風時選取風府、百會等穴,針水則取水分、夾臍上邊穴位,針結需用大腸瀉水穴等。歌訣內容簡明實用,但部分方法至今仍少為人知。所謂《行針指要賦》非單指針刺,而是泛指針灸,應針即針,應灸即灸,或針灸結合,以病情而定。"指要"是指出主要穴位,凡遇到風、水、結、癆、虛、氣、嗽、痰、吐這九類證候群先取主穴,再配他穴,這也是精穴疏針取穴法之一。


    行針指要賦歌

    或針風,先向風府百會中;
    或針水,水分挾臍上邊取;
    或針結,針著大腸二間穴;
    或針癆,須向膏育及百勞;
    或針虛,氣海丹田委中奇;
    或針氣,膻中一穴分明記;
    或針嗽,肺俞風門須用灸;
    或針痰,先針中脘三里間;
    或針吐,中脘氣海膻中補;
    反胃吐食一般醫 ,
    針中有妙少人知。


    解讀如下

    或針風,先向風府、百會中。
    “風” 包括外風和內風,外風即風邪外襲,內風即肝風內動,風府與百會均屬督脈要穴,用治內風較為常見,《針灸聚英》中取風門、氣海,當以外風為主時。風府與風池鄰近,位于項部,均為陽維會穴,風府屬督脈主一身之陽氣,風池屬足少陽膽經,主肝膽火氣。所以臨床上可兼用治外風或內風。風府位于項后正中,百會位于頭頂,二穴皆位于高位,故風邪侵于上者常用之。用于平肝息風則可選用肝經的太沖、行間,起到“引而下之”的作用。

    或針水,水分俠臍上邊取。
    “水” 指水腫、小便不利等水濕之邪為患疾病。可在臍上1寸取水分穴,用于利水、消脹滿,治療方法以灸為主。《百癥賦》:“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陰陵泉能利水濕,亦可配用。凡水腫為患,或為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者,或為腰以上腫當發汗者,均可灸水分穴以通利小便,宣泄水濕。

    或針結,針著大腸泄水穴。
    “結” 指結聚。這里的“大腸泄水穴”并沒有明確指出是哪個穴位。可取大腸俞或大腸經的滎穴二間穴,不確切,二間在五行屬水,故云瀉水穴可能是用瀉法。也有人釋作大腸募穴天樞。大腸俞和二間穴同用,可收疏通腸胃、宣導氣血、消瘀散結、宣泄水濕之功。假如把結作為大便秘結,則全句可改作“或針結,支溝、照海、大橫穴。”《玉龍歌》:“大便閉結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溝來瀉動,方知妙穴有神功。”大橫屬于近取法。

    或針勞,須問膏育及百勞。
    “勞” 指虛勞,久病則虛,虛極為勞。膏肓是灸治本癥的要穴,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能扶陽固衛,濟陰和營,調理氣血,補益增壯;百勞,大椎穴直上2寸,旁開1寸,有滋補肺陰,舒筋活絡功效,主治咳喘、結核、瘰疬等癥,配合用此二穴治勞,其效果更佳,《針灸聚英》取“風門及膏育”。《玉龍歌》:“滿身發熱痛為虛,盜汗淋淋漸損軀;須得百勞椎骨穴,金針一刺疾俱除。”

    或針虛,氣海、丹田、委中奇。
    “虛” 指的是氣虛諸證。氣海位于臍下 1.5 寸,屬于任脈,灸治氣海可益氣溫陽;丹田指關元,臍下3寸,也有培元固本的作用。委中為足太陽膀胱經之合穴,與腎經相表里,故取委中也可補腎培元治療下焦之虛損,《太乙歌》有說:“虛汗、盜汗補委中”,但臨床少用,一般認為委中穴多用于瀉法。

    或針氣,膻中一穴分明記。
    “氣” 指氣滯、氣郁、短氣等諸證。膻中為氣會,故用以調肺氣,療效最好。膻中位居胸中兩乳之間,又為上氣海,為八會之“氣會”,氣海穴則為下氣海,一上一下,相得益彰。

    或針嗽,肺俞、風門須用灸。
    “嗽” 指各種急慢性咳嗽。可灸肺俞和風門,肺俞穴為肺之背俞穴,是肺之精氣轉輸出入之所,是治肺病的要穴。風門為風邪出入之門戶,可調理肺氣、宣肺定喘。咳嗽不同,有聲無痰謂之咳,無有痰聲謂之嗽。但臨床咳與嗽不能截然分開。咳嗽不論其為內傷外感皆與肺有關,故'咳嗽不止于肺,而不離乎肺〞。

    或針痰,先針中脘、三里間。
    “痰” 痰飲為濕濁之邪,針灸治療各種痰證,痰分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兩種。無論因病生痰,或因痰致病,均與肺、脾二臟有密切關系,故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之產生根源在脾,痰病之標在肺。取中脘、足三里,健脾化痰,絕生痰之源,中脘為八會中之腑會,又是胃募,足三里則為胃之合穴,故有和胃化痰之功。臨床亦常用豐隆穴,《玉龍歌》:“咳嗽須針肺俞穴,痰多宜向豐隆尋。”

    或針吐,中脘、氣海、膻中補。
    “吐” 指嘔吐。針灸治療嘔吐,吐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所致。古人以有聲無物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物有聲為嘔吐。取中脘、氣海、膻中,意從上、中、下三部調氣以降逆,上取膻中為心包之募穴,又為“氣會”,可總調上焦之氣機;中取中脘,可統治中焦脾胃—切積滯,以和胃消積;下取氣海,可促使氣機旺盛,溫脾腎之慮寒,益火生以土,三穴相配可相輔相成,三焦并治。

    “翻胃吐食一般針,針中有妙少人知”,至于食入即吐的翻胃嘔吐證,也可以采用以上三穴治療。翻胃病主要病因為脾胃虛寒、命門火衰,主要特征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所以也取中脘、氣海、膻中治療。

    標幽賦(針中的煉氣心法)

    標幽賦是金、元時期著名針灸家竇默的著作,室、字漢卿.針技超群,醫德高尚,曾被元世祖封為太.故后人亦稱他為竇太師。竇漢卿精于針灸,并且尤其擅長外科。曾著有《針經指南》一書。其中首載"針經標幽賦"、"流注通玄指要賦"。"標幽賦"的意思,就是將針灸理論與實踐中較為幽微、深奧、隱晦的意思,用歌賦的體裁,明顯地標示出來,便于理解和記憶。標幽賦的主要內容,是綜合作者的臨床治驗和心得,對穴位、針刺方法、得氣、宜忌等方面,作了出較深入的闡述,頗有見地。因為本書有著充分的指導性,一向被認為是祖國針灸學中的一篇重要文獻。


    標 幽賦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
    察歲時于天道,定形氣于予心,
    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
    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
    大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
    穴出云門,抵期門而最后,
    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余支,
    正側仰伏,氣血有六百余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
    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況夫陰陽氣血多少為最,
    厥陰太陽,少氣多血,
    太陰少陰,少血多氣,
    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
    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
    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
    來至也,據虛實而候氣。
    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
    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
    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
    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
    七星上應,眾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
    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
    口藏比火,進陽補贏。
    循機捫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
    雖細楨于毫發,同貫多岐,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
    ,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
    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
    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璣百會。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陽蹺陽維并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陰蹺陰維任沖脈,去心腹脅肋在里之凝。
    二陵二蹺二交,似續而交五大。
    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
    先審自意,次觀肉分,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
    在陰分郄腘之間,動脈相應,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
    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頭部與胸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
    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徑,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
    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
    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
    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
    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
    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
    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
    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
    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瀉絡遠針,頭有疾而腳上針。
    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
    視浮沉,而辨臟腑之寒溫。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
    次藏口內而欲針溫,
    目無外視,手如握虎,
    心無內慕,如待貴人。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
    ?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
    推于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闊,
    論其五行五臟,察時日之旺衰,
    伏如橫弩,應若發機。
    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蹺陽維而下胎衣
    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
    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
    靜以久留,停針待之。
    必準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
    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
    大抵疼痛實瀉,麻癢虛補,
    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心脹咽痛,針太沖而比除,
    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
    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
    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
    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
    眼癢眼疼,瀉光明與地五。
    瀉陰都止盜汗,治小兒骨蒸,
    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
    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取。
    由是午前卯后,太陰生而疾溫,
    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循捫彈怒,留吸母而堅長,
    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
    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
    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慎之!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
    寒熱風陰,饑飽醉勞而切忌。
    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
    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
    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
    避灸處而加四肢,四十有九,
    禁刺處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后蘇,
    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維會而復醒,
    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
    懸鐘環跳,華佗刺璧足而立行。
    秋夫針腰俞而鬼免沉疴,
    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
    取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
    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嗟夫!
    去圣逾遠,此道漸墜,
    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愆其能而犯禁忌,
    愚庸智淺,難契于玄言,
    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
    偶述斯言,
    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標幽賦》是針灸學中的一篇重要文獻,它強調了左手在進針過程中的重要性。其中,左手的“重而多按”是為了消除病人的緊張情緒,減輕進針時的疼痛,并幫助醫生尋找準確的穴位或病癥敏感點。右手則應“輕而徐入”,以減輕針刺時的疼痛,并促進針刺后盡快得氣。

    1. 首先,左手在進針前需要重按,這不僅可以減輕病人的緊張情緒,還可以使病人的肌肉放松,從而更好地進行穴位定位。此外,左手在進針時需要多按,以幫助醫生尋找準確的穴位或病癥敏感點。這需要醫生具備豐富的經驗和手感,從而確保進針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2. 右手在進針時應輕而徐入,以減輕病人的疼痛感。通過緩慢地推進針身,可以減少對肌肉和神經的刺激,從而減少病人的疼痛感。同時,右手的輕按也有助于促進針刺后盡快得氣,使針灸效果更佳。

    3. 在針刺治療之前,醫者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以確保針刺后能夠得氣。《標幽賦》中提到:“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病人需要調整心態,放松心情,以便于接受針刺治療。同時,醫者也需要保持專注,細心體會針下的感覺,認真觀察病人的反應,以確保治療的順利進行。

    4. 在進針前,醫者需要用切法取準穴位,體會病者穴位處的氣血運行情況。《標幽賦》中提到:“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這是要求醫者要仔細分辨病者穴位處氣血的流動情況,以確定最佳的進針位置。

    5. 得氣時,醫者會感覺到針下有明顯的反應,《標幽賦》中描述道:“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這表明,當針刺到得氣時,醫者會感到針下有沉澀、緊實的感覺,而未得氣時則無此感覺。此外,《標幽賦》還以魚吞鉤餌、燕處幽堂作比喻,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得氣和未得氣時的感覺。

    6. 當得氣后,醫者需要根據病者的具體情況調整針刺深度和留針時間。《標幽賦》中提到:“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虛實而候氣。”這是要求醫者要根據病者的寒熱虛實情況來確定針刺的深度和留針時間。

    7. 得氣的快慢與療效有著密切的關系。《標幽賦》中提到:“氣速至而效速,氣遲至而不治。”這表明,如果得氣迅速,則療效較好;反之,如果得氣緩慢或者不得氣,則治療的效果會受到影響。同時,《靈樞·九針十二原》也提到:“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這表明,當得氣后,治療的效果會非常明顯,就如同清風拂面、云開見天一樣。

    通玄指要賦(針灸秘笈)

    通玄指要賦也叫《流注指要賦》是元代醫家竇杰(字漢卿)于1232年撰寫的針灸學專著。該書以歌賦體裁系統歸納43個常用穴位的主治病癥及配伍規律,輔以針刺補瀉手法等專題論述。其取穴著重肘膝以下的井、滎、輸、原、經、合等,以及其他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有效穴。從本美中,可以發現一些循經取穴,臨證運用的規律,作為舉一反三之用。文中涉及的疾病,大多在臨床常見,掌握這些特效穴,可以把握針灸臨證的要領,所以本文以通玄指要命名。
    望聞問切,推明得病之原;補瀉迎隨,揭示用針要。予于是學,自古迄今,雖常覃思以研精,竟未鉤玄而索隱。俄經傳之暇日,承外舅之訓言,云及世紛.續推兵擾。其人也,神無依而心無定;可病之,精必奪而氣必衰。兼方國以亂而隔殊,醫物絕商而那得。設方有效,歷市無求。不若砭功,立排疾勢。既已受教,遂敏求師,前后僅十七年,無一二真個輩。后避屯于蔡邑,方獲訣于李君,斯人以針道救疾也,除疼痛于目前,愈擦疾于指下。信所謂伏如橫弩,應若發機,萬舉萬全,百發百中者也。加以好生之念,素無竊利之心。嘗謂予曰:天寶不付于非仁,圣道須傳于賢者。仆不自揆,遂仲有求之懇,獲垂無吝之誠。授穴之所秘者,四十有三;療疾而弗寥者,萬千無一。遂銘諸心,而著之髓,務拯其困,而扶其危。而后除疼痛迅若手拈,破結聚渙如冰釋。夫針者也,果神矣哉!然念茲穴俞而或忘,借其聲律則易記。輒裁八韻,賦就一篇。詎敢匿于已私,庶共傳于同志。壬辰重九前二日謹題。

    通玄指要賦:

    必欲治病,莫如用針,
    巧運神機之妙,工開圣理之深。
    外取砭針,能蠲邪而扶正,
    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
    原夫絡別支殊,經交錯綜,
    或溝池溪谷以歧異,或山海丘陵而隙共。
    斯流派以難揆,在條綱而有統。
    理繁而昧,縱補瀉以何功;
    法捷而明,日迎隨而得用。
    且如行步難移,太沖最奇。
    人中除脊膂之強痛,神門去心性之呆癡。
    風傷項急,始求于風府;
    頭暈目眩,要覓于風池。
    耳閉須聽會而治也,眼痛則合谷以推之。
    胸結身黃,取涌泉而即可;
    腦昏目赤,瀉攢竹以偏宜。
    但見苦兩肘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
    牙齒痛呂細堪治,頭項強承漿可保。
    太白宣導于氣沖,陰陵開通于水道。
    腹膨而脹,奪內庭以休遲;
    筋轉而疼,瀉承山而在早。
    大抵腳腕痛,昆侖解愈;
    股膝痛,陰市能醫。
    痛發癲狂兮,憑后溪而療理;
    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
    期門罷胸滿血膨而可以,
    勞宮退胃翻心痛以何疑。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疼,王公謂此;
    三里卻五勞之贏瘦,華佗言斯。
    固知腕骨祛黃,然骨瀉腎。
    行間治膝腫目疾,尺澤去肘疼筋緊。
    目昏不見,二間宜取;鼻窒無聞,迎香可引。
    肩井除兩臂難任,絲竹療頭疼不忍。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蔑冷淚,臨泣尤準。
    髖骨將腿痛以袪殘,
    腎俞把腰疼而瀉盡。
    以見越人治尸厥于維會,隨手而蘇;
    文伯瀉死胎于陰交,應針而殞。
    圣人于是察麻與痛,分實與虛
    實則自外而入也,虛則自內而出歟
    以故濟母而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余
    觀二十七之經絡,一一明辨;
    據四百四之疾證,件件皆除。
    故得夭枉都無,躋斯民于壽域,
    幾微已判,彰往古之玄書。
    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
    肩背患,責肘前之三里。
    冷痹腎敗,取足陽明之土;
    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
    脊間心后者,針中渚而立痊;
    脅下肋邊者,刺陽陵則即止。
    頭項痛,擬后溪以安然;
    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
    夫用針之士,于此理茍明者焉,
    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通玄指要賦》,前人早有總結,其靈活的取穴方法,用針少,選穴精,辨證準等思想的應用,在針灸的歷史長河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百癥賦(針灸秘笈)


    《百癥賦》是針灸學經典文獻之一,最初刊刻于《針灸聚英》,為明代高武編著。以押韻歌賦形式系統總結針灸治療各類病癥的取穴原則與實踐經驗。全文涵蓋頭面五官至四肢軀干的病癥治療, 自上而下,順序編寫,學者不但可以掌握每一個穴位的主治要點,同時對于局部和循經取穴的原則,可有明確的認識,結合穴位配伍和中醫理論,為針灸學習者提供臨床指導。

    百癥俞穴,再三用心。
    囪會連于玉枕,頭風療以金針。
    懸顱、頜厭之中,偏頭痛止;
    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
    原夫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
    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
    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取;
    耳中蟬噪有聲,聽會堪攻。
    目眩兮支正、飛揚,
    目黃兮陽綱、膽俞。
    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
    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
    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
    目覺??,急取養老、天柱。
    觀其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
    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
    廉泉、中沖,舌下腫疼堪取;
    天府、合谷,鼻中組血宜追。
    耳門、絲竹空,住牙疼于頃刻;
    頰車、地倉穴,正口喝于片時。
    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
    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
    陽谷、俠溪,頷腫口噤并治,
    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
    通天去鼻內無聞之苦,
    復溜祛舌干口燥之悲。
    啞門、關沖,舌緩不語而要緊;
    天鼎、間使,失音嚅囁而休遲。
    太沖瀉唇嗎以速愈,
    承漿瀉牙疼而即移。
    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于天柱;
    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經渠。
    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于三里;
    半身不遂,陽陵遠達于曲池。
    建里、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
    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凄。
    久知脅肋疼痛,氣戶、華蓋有靈;
    腹內腸鳴,下脘、陷谷能平。
    胸脅支滿何療,章門不容細尋;
    膈疼飲蓄難禁,膻中、巨闕便針;
    胸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
    胸膈停留瘀血,腎俞、巨髎宜征。
    胸滿項強,神藏、璇璣已試;
    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
    脊強兮水道、筋縮,
    目瞤兮顴髎、大迎。
    ?痙病非顱息而不愈,
    臍風須然谷而易醒。
    委陽、天池,腋腫針而速散;
    后溪、環跳,腿疼刺而即輕。
    夢魘不寧,厲兌相諧于隱白;
    發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門。
    驚悸怔忡,取陽交、解溪勿誤;
    反張悲哭,仗天沖、大橫須精。
    癲疾必身柱、本神之令,
    發熱仗少沖、曲池之津。
    歲熱時行,陶道復求肺俞理,
    風痛常發,神道還須心俞寧。
    濕寒濕熱下修定,
    厥寒厥熱涌泉清。
    寒栗惡寒,二間疏通陰都暗,
    煩心嘔吐,幽門開徹玉堂明。
    行間、涌泉,主消渴之腎竭;
    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
    癆察傳尸,趨魄戶、膏盲之路;
    中邪霍亂,尋陰谷、三里之程。
    治痘消黃,諧后溪、勞宮而看,
    倦言嗜臥,往通里、大鐘而明。
    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
    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
    刺長強與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
    針三陰與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且如育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
    陰郝、后溪,治盜汗之多出。
    胃冷食而難化,魂門、胃俞堪責。
    脾虛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覓;
    鼻痔必取齦交;癭氣須求浮白。
    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
    五里、臂臑,生疬瘡而能治。
    至陰、屋翳,療癢疾之疼多;
    肩耦、陽溪,消癮風之熱極
    抑又論婦人經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
    女子少氣漏血,不無交信、合陽;
    帶下產崩,沖門、氣沖宜審;
    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
    肩井乳癰而極效,商丘痔瘤而最良。
    脫肛趨百會、尾骶之所,
    無子搜陰交、石關之鄉。
    中院主乎積痢,外丘收乎大腸。
    寒瘧兮商陽、太溪驗,
    痃癖兮沖門、血海強。
    夫醫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為;
    針乃理之淵微,須至人之指教
    先究其病源,后攻其穴道。
    隨手見功,應針取效。
    方知玄里之玄,始達妙中之妙。
    此篇不盡,略舉其要。


    《百癥賦》,乃針灸入門的重要一步,一旦背熟,臨證見癥施穴,得心應手。本賦共列舉近百癥(九十六癥),包括頭面五官癥、咽喉頸項癥、婦科病癥、兒科病癥、傷寒癥等,選穴多為特效穴,隨手見功,應針取效,一看即明,一學即懂,一用即靈。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电影播放| 粗壮挺进邻居人妻无码| 狠狠五月深爱婷婷网|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区|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综合一区| 亚洲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国产成熟妇女性视频电影|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人妻 日韩 欧美 综合 制服 |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2021| 色8久久人人97超碰香蕉987| 另类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天宝贝|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啪啪|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无码免费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午夜免费无码福利视频| 亚洲av成人无码精品电影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久久影视|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91精品国产午夜福利| 亚洲精品午睡沙发系列| 日本免费最新高清不卡视频| 日本深夜福利在线观看|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夜夜| 日本高清在线观看WWW色| 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看|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