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人與德國是同盟國家,他們于1940年9月,簽訂了同盟條約。 就在他們簽訂條約一年后,德國軍隊就攻到了蘇聯首都莫斯科城下。 德國人和日本人都將蘇聯視為頭號大敵,而且雙方又簽訂了同盟條約,為什么日本人不趁蘇聯人打莫斯科保衛戰的時候,趁機對蘇聯發動襲擊呢? 當時蘇聯為了守住莫斯科,從遠東地區抽調了大部分兵力,如果此時日本向蘇聯發起襲擊,蘇聯也許還真的有可能頂不住日本的攻擊。 日本當時之所以沒有與德軍聯合,對蘇聯進行夾擊,其實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日本見識過蘇聯陸軍的厲害,不敢輕易招惹蘇聯。 1939年5月至9月,日本和蘇聯在諾門坎地區,爆發了一次大規模軍事沖突。 當時日本人已經控制了中國東北地區,日本人就又想將整個蒙古地區也給占領,這樣就有利于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日本人也可以隨時入侵蘇聯。 當時外蒙古在法理上,還是屬于中國的領土,只是外蒙古當局是由蘇聯支持的。 于是在日本人的挑釁下,蘇聯和外蒙古軍隊聯合一起對日軍發動了反擊。 戰役的結果是,蘇聯和外蒙古軍隊大獲全勝,日本軍隊損失慘重。 日本軍隊之所以沒有打贏,是因為蘇聯軍隊的武器裝備更先進,在蘇聯的裝甲洪流面前,日本軍隊顯得那么不堪一擊。 第二個原因是日本內部的矛盾。日本當時有南進和北進兩個策略。 主張北進的是日本陸軍,主張南進的是日本海軍,這兩股勢力也在彼此之間互相爭斗。 而日本陸軍在諾門罕戰役中的失敗,讓所有日本人認識到了日本陸軍不是蘇聯陸軍的對手,對蘇聯軍隊產生了恐懼。 而日本海軍也由此占了上風,日本最終采納了海軍的南進計劃。 第三個原因是日軍深陷中國戰場,日本人在發動侵華戰爭時,曾妄言在三個月內,就全面占領中國。 而實際情況是,從九一八事變開始,中國軍民就對日本的侵略進行了全面抵抗。 日本在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中國軍隊相繼打出了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等多場大型戰役。 特別是1938年的武漢會戰結束后,日本人想要速戰速決的戰略目的就沒有了,日本人甚至沒有了更多用來進攻的力量。 也就是從武漢會戰后,中國軍隊也不再是之前的被迫防守,中國軍隊還對日本發起了不少主動進攻的戰役。 例如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由中國軍隊發動的反擊作戰昆侖關戰役,中國軍隊大獲全勝。 還有1940年8月至9月,由八路軍發動的百團大戰,也是大獲全勝。 從武漢會戰,再到昆侖關戰役、百團大戰等,這都說明日軍的侵略戰爭,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日本的戰敗,只是時間問題了。 日本在中國戰場上都已經進入了舉步維艱的狀態,試問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時,日本還有什么力量去對蘇聯發動進攻? 上面三個原因,是我個人對歷史的回顧,分析出的日本不敢與德國同時夾擊蘇聯的原因。 那么日本不敢與德國夾擊蘇聯,又為什么要南下招惹英國和美國呢? 我們知道英國和美國都是帝國主義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東南亞的國家,大部分都是英國和美國的殖民地。 日本是二戰的法西斯國家,它和德國都是極具侵略性的國家。 當日本發現自己不是蘇聯的對手后,就會停止其侵略的腳步? 事實證明,日本在知道自己不是蘇聯軍隊的對手,又深陷中國戰場后,并沒有停止侵略的腳步。 日本、德國、意大利于1940年9月27日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后,英國和美國也就將日本視為了主要的敵人之一。 隨之而來的就是,美國和英國對日本在經濟上的制裁,特別是對日本石油的禁運,讓日本決定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 于是日本就啟動的自己的南進政策,日本先是襲擊了英國和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地。 后來日本更是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日本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后,讓本來在一旁當觀眾的美國,直接下戰場作戰。 日本在二戰爆發后,不僅沒有幫到德軍的忙,還因為日本對美國的襲擊,讓美國提前下場參戰,加速了德國和日本的戰敗。 點擊下方鏈接,閱讀更多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