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讀書人風餐露宿,寒窗苦讀,夢想著通過科舉改變命運。但在那個時代,科舉雖是公平的進階之路,卻并非人人都能登頂。尤其是貧寒子弟,想要在這條路上走到最后,難度可想而知。能夠高中者少之又少,更多的人則成了理想的犧牲品。唐代大才子曹松便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他一生屢試不中,直到73歲才終于考中進士,成為千古傳頌的“大器晚成”之人。 俗話說,“唐朝五十少進士”,連韋莊這樣的花間詞人都要到花甲之年才得中進士,已經算晚了。而曹松則更為傳奇,他在古稀之年才圓了自己的進士夢。雖然科舉之路漫長,但曹松并未放棄。他的經歷不僅是個人的奮斗史,更是那個時代讀書人的縮影。曹松雖遲遲未能實現功名,但他的詩作卻早已流傳后世,其中尤以《已亥歲》最為著名。短短七絕二十八字,卻道盡了深刻的歷史與人性,尤其最后兩句,更是千古絕唱。 七絕背后的故事 《已亥歲》寫于公元880年,詩人親歷了黃巢起義后的戰亂,目睹了生靈涂炭的慘狀。黃巢,這位寫出“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傳奇人物,于874年聯合王仙芝在山東舉兵,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起義。然而,戰爭所到之處,尸橫遍野,百姓流離失所。曹松目睹了這一切,將自己的所見所感融入詩中。詩的開篇便展現了詩人對國家局勢的深深憂慮: 澤國江山入戰國,生民何計樂椎蘇。 詩人用“澤國江山”形容戰火蔓延全國,江山美景淪為戰國時期的慘烈場景。接著,他將目光投向普通百姓的生活。兵荒馬亂之中,百姓連最基本的生計都難以維持,哪怕是打柴割草這樣的簡單活計也變得不可得。詩句中的“生民何計樂椎蘇”,道出了百姓的無助與絕望。 戰爭的代價 戰爭帶來的不僅是百姓的苦難,更是無數生命的犧牲。曹松在詩中沒有直接指責黃巢起義,而是將矛頭對準了那些鎮壓起義的統治者。第三句寫道: 憑君奠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兩句詩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也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詩人諷刺那些憑借戰爭功績封侯拜相的將領,提醒他們,所有的功勛都建立在無數士兵的尸骨之上。詩中的“萬骨枯”不僅指戰死沙場的士兵,也包含了因戰爭而受苦受難的普通百姓。曹松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戰爭的批判躍然紙上,這種超越時代的思考,使得這首詩成為反戰文學的經典之作。 歷史中的蒼生 《已亥歲》之所以能成為不朽之作,不僅在于它的語言精煉,更在于詩人對個體生命的深刻關注。曹松并沒有簡單地譴責戰爭,而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揭示了戰爭背后被忽視的代價。那些被歷史遺忘的普通百姓,他們的苦難和犧牲同樣值得被銘記。 這首詩的最后兩句尤為震撼,它提醒我們,輝煌的戰功背后是無數人的犧牲。無論是士兵還是百姓,他們的付出都是為了換取一個更好的未來。山河壯麗,英雄值得歌頌,但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同樣值得尊敬。他們的名字可能被歷史遺忘,但他們的貢獻卻不可忽視。 曹松的精神 曹松的詩不僅展現了他的文學才華,更體現了他作為詩人的責任感。他并沒有因為科舉的屢敗屢戰而放棄對時代的關注。即便在73歲才中進士,他也沒有沉溺于功名,而是用詩歌記錄時代的苦難,表達對生命的尊重。這種精神,正是他能夠在詩壇占據一席之地的原因。 《已亥歲》不僅是一首詩,更是一面鏡子,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也讓后人看到了戰爭的另一面。它提醒我們,歷史不僅屬于英雄,也屬于那些普通人。輝煌的背后,是無數人的心酸與犧牲。曹松用短短二十八字,將這一切凝練成永恒的經典。 讀到這里,你是否也忍不住想問: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無名的普通人究竟該如何被記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