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伏,漫長的三伏天終于畫上句號,但此時的天氣卻像個 “隱形殺手”,白天依舊帶著燥熱的余威,夜晚的涼風卻悄悄帶走身體里的水分。很多人會發(fā)現(xiàn),嗓子開始發(fā)干、皮膚變得緊繃,甚至晨起時鼻腔帶著血絲 —— 這都是 “秋燥” 悄悄上身的信號。中醫(yī)認為,出伏后養(yǎng)生的關鍵在于 “滋陰潤燥”,而一碗精心熬制的中藥湯品,正是應對此時節(jié)的最佳選擇。? 在眾多滋陰中藥食材中,麥冬、玉竹、沙參和瘦肉組成的搭配堪稱 “潤燥良方”。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歸心、肺、胃經,能養(yǎng)陰生津、潤肺清心,對于出伏后因燥熱引發(fā)的口干舌燥、干咳少痰有很好的緩解作用;玉竹性甘平,歸肺、胃經,具有養(yǎng)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它質地柔潤,能滋養(yǎng)肺胃之陰而不滋膩;沙參同樣是滋陰的良藥,可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對肺燥干咳、胃陰不足引起的食少干嘔等癥狀效果顯著;而瘦肉能為身體提供優(yōu)質蛋白質,中和中藥的微苦口感,讓湯品更易入口,同時也能補充營養(yǎng),讓滋陰過程更溫和。? 這碗滋陰潤燥中藥湯的做法簡單易操作。準備麥冬 15 克、玉竹 15 克、沙參 15 克、瘦肉 200 克,再搭配幾顆紅棗和少許生姜去腥調味。先將麥冬、玉竹、沙參用清水浸泡 15 分鐘,沖洗干凈備用;瘦肉切成小塊,放入冷水鍋中,加入幾片生姜,大火煮沸焯水,撇去浮沫后撈出洗凈;紅棗去核備用。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放入所有準備好的食材,大火燒開后轉小火慢燉 1.5 小時,最后加入少許鹽調味即可。 堅持連喝 3 天,身體會感受到明顯的變化。第一天喝完,咽喉的干燥感會得到緩解,喝水也不再像之前那樣不解渴;第二天晨起,會發(fā)現(xiàn)干咳的癥狀減輕,皮膚也不像之前那般緊繃起皮;到了第三天,不僅口干舌燥的問題得到改善,整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也會變好,不會再因燥熱而心煩意亂。這是因為中藥的滋陰功效逐漸發(fā)揮作用,身體的津液得到補充,燥邪被慢慢清除。 如果你有萎縮性胃炎, 反流性食管炎,糜爛性胃炎、 非萎縮性胃炎、 潰瘍性結腸炎打嗝反酸、 胃脹等問題,想得到幫助, 或者想用上述方子辨證調理,不要自己亂吃藥了,可以在下方留言扣1,我都會一一回復,把方法..發(fā)你..一份 |
|
來自: 蒙藝 > 《二十四節(jié)氣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