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賦》 夫天地定位,山川流形,萬物蕓蕓,各稟其靈。然則草木無知,徒榮枯于四時;禽獸有性,惟蠢動于昏明。惟人秉乾坤之粹精,受陰陽之和氣,為萬物之靈長,實五行之秀靈。然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觀夫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彼騏驥與駑馬,其始也相若,而終也懸絕者,何哉?在恒與不恒之間耳。昔者蘇秦刺股,而六國拜相;孫敬懸梁,而五經傳世。匡衡鑿壁,偷光以照書;車胤囊螢,聚照以繼晷。彼皆貧賤之士,而能以學自奮,豈非專心致志之效哉? 且夫學也者,所以明心見性,窮理盡性者也。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故君子學以致其道,小人學以眩其華。彼童無識,猶知向學;而況于人乎? 試觀古之圣賢,莫不學而成德。伏羲畫卦,觀象于天,俯察于地;神農嘗草,日遇七十毒;黃帝問道于廣成,制禮作樂于明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或禪讓以天下,或征伐以安民,或制禮以范俗,或作樂以和神。彼皆上圣之人,而猶孳孳于學,況吾儕中材以下者乎? 至若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自謂"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韋編三絕,鐵硯磨穿,杏壇設教,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垂憲萬世。顏淵陋巷,簞食瓢飲,不改其樂;曾參嚙指,心痛而歸;子路負米,百里之外;閔損蘆衣,順親之志。彼皆學而知道,道而立德者也。 且夫學之道,非獨誦經史而已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大學之道也。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今有少年,負笈從師,朝吟暮誦,夜寐夙興。或習禮樂以正其容,或讀詩書以明其志,或研數術以窮其變,或習騎射以健其身。春誦夏弦,秋學禮,冬讀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觀夫江河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人之所以為萬物靈者,以其善學也。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學之為物,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故學不可以已。 今夫世之學者,或溺于詞章,或惑于異端,或馳騖于虛名,或拘泥于舊說。是猶盲者不見白黑,聾者不聞宮商,喑者不言是非,跛者不行遠近。悲夫!彼且奚適也?故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且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今有愚者,恥于下問,矜于己知。是猶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故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且夫日月星辰,運行而不息;江河湖海,奔流而不止。天地尚且如此,而況于人乎?故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荀卿子有言:"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此之謂也。 嗚呼!學之時義大矣哉!可以窮理,可以盡性,可以修身,可以齊家,可以治國,可以平天下。今之學者,盍興乎來!以圣賢為師,以經典為友,以道德為鄰,以仁義為侶。焚膏繼晷,兀兀窮年;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庶幾學成名立,不負此生矣! 亂曰: |
|
來自: 再見羊城 > 《我的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