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現在開店是不是都不咋叫個體戶了?能叫主理人就叫主理人。 “個體戶”聽起來沉甸甸、灰撲撲的,感覺有點疲于生計奔波; “主理人”三個字,你一聽,個性、專業、有故事。 這個頭銜不一定會給你帶來多少暴利,但起碼能帶點調性。 介紹出去,“小老板”?不中聽。 但換成“主理人”?腔調~反正你又不知道他開的是個啥店。 不知道。完全不知道。這就是這個詞帶來的幻覺魅力。 就感覺換上“主理人”title,產品定價就能加上溢價,你甚至覺得,就算他虧錢也能得到大家的尊重了。 是,賠本賺吆喝,我尊重,我祝福你吧。 你看我理解的對不?主理人,就是:既是老板,也是員工唄。 但嗑不能這么嘮,這不給人噎死了。 咱得給他更立體的話事人體驗你說對不。 “主理人”這個詞,也巧妙地化解了消費主義的尷尬。 直接鼓吹“買買買”顯得過于功利和物欲,但倡導“支持一個有趣的人實現他的理想”,聽起來就很積極正向了。 拿一個咖啡主理人頭銜來舉例。 一個獨立咖啡館主理人身份,值多少呢? 產品故事、裝修風格、日常穿搭、粉絲擁躉,這種東西沒法折算,只算獲取成本。 你開個咖啡館不難,有錢就行,也可以加盟,但從普通老板變成圈內認可的主理人,就費勁兒了。 從老板變成主理人,要熬時間、搞運營、做內容。 主理人頭銜高還是低,主要看你營造了多少氛圍感。 同行都在卷,客人看氛圍,除了提升調性,難道還能跟客人只講性價比? 主理人的故事但凡講薄了,就對不起他現在的江湖地位了。 同樣的投入,別的店你只是小老板,不一定有這待遇。 主理人是,只要你氛圍營造得足夠好,很多好處你都能沾上。 頭銜身份不是新東西啊,幾十年前,就有品牌搞創始人故事了。 那主理人這個身份,妙的是什么呢? 妙的是,一鍋亂燉。 妙的是,它把開店以后所有的后果都給合理化了。 虧錢?叫為愛發電。 摳門?叫節制美學。 抄襲?叫致敬經典。 別的老板搞宣傳,直來直去,促銷打折,給點優惠券意思意思。 主打一個實在經營,要啥故事性? 主理人不是。 主理人在故事上很有誠意,直接給你幾乎拉滿。 別的店是你花錢來換取產品,但主理人店是花錢還能賺到故事和情懷。 有人愛自由,有人愛賺錢,有人愛當老板。 有很多人寧愿躺平也不想天天伺候甲方。 差評了,原料漲價了,房東要加租了,跟客人發生誤會了,唉,一言難盡。 但是當主理人身份給足了情緒價值以后,開店這個事就徹底變了。 因為堅持得有足夠久的人設,就有一種很虛的認同,那這些破事兒就不是破事兒了。 是,你不得不交租的時候,很肉疼。 可這種肉疼,直接變成了圈內的口碑,客人的崇拜,自我的感動。 那還肉疼嗎? 于是你不焦慮了,不崩潰了。 現在好了,你不用去跟人解釋為什么賣這么貴了。 因為有了主理人身份,這些糾結也都可以省了。 這才是最大的價值。 什么東西,都沒有你能提供的情緒更值錢,對外也對己。 你開店時的狼狽,變成了造人設的素材。 你躲不掉的開支,轉化成了講故事的成本。 當主理人已經不只是為了那些具體利益,更是一種對抗經營不確定性的方式。 下次當你走進一家“主理人店”,主理人問你“我是誰?”時,他不是失憶了,他是在等一個人來挖掘他的故事。 你只需要捧場地問上一句: “誰呀?我特好奇,展開說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