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木雕源于唐宋時期的寺廟建筑和神像雕刻。明末清初,建筑與佛像雕刻開始分離為不同類型的雕刻體系,為適應民間敬神拜佛的習俗,從大型佛像雕刻轉而發展為室內陳列欣賞藝術品。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客居福州的長樂人孔某(佚名),利用各種樹根的天然疤節,相形度勢,稍加雕飾而成各種人物、動物,為龍眼木雕之始。嘉慶年間(1796~1820年)福州東郊象園村一帶木雕藝人爭相仿效,以茶樹根和樟木的自然形狀雕刻人物、走獸作品。鴉片戰爭后,象園村藝人柯傳鐘,以雕塑人物自然逼真聞名,人稱塑佛鐘,他精于木雕技藝,不僅在象園村收徒傳授木雕技藝,還傳藝于鄰村的陳天賜(大坂村)、林希增(蓮宅村)、莊尚貴(東門外竹嶼村)等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后,福州辟為“五口通商”口岸,木雕藝人制作的產品與停泊在閩江口和馬尾港外國輪船上的水手、商人交換實物。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象園村已有近300多人以雕刻為業,此后專營木雕的“古董商”應運而生。清末,象園村成為聞名的木雕之鄉。木雕技藝日趨成熟,技法以圓雕為主,及浮雕、透雕、薄雕、鏤空雕等,擅刻老翁、仕女等歷史題材人物。樹根資源供不應求,藝人陳天賜等人發現龍眼木材質堅實、紋理細密、木色古樸、且材源充足,從此改用龍眼樹的枝干作為雕刻材料,形成龍眼木雕行業。不久,由于佛像雕刻品不景氣,陳天賜,俞開仁等人創制各種人物圓雕欣賞品,并用柯柴皮染成褐色后,再鑲嵌以骨制的牙齒和眼睛,經打蠟刨光,顯得古樸渾厚,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逼真。為便于訂貨,還制定產品規格尺寸。木雕行業生產、經營正常化,從業人員驟增至200多人。清末民國初,木雕名家高手輩出,形成象園、大坂、雁塔三支流派,其藝術各具特色,世代相傳。民國7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木雕銷路暢旺,從業者增至400多人,部分藝人受聘遷移香港、上海等地。20年代初,象園村組織木雕幫公會,規定只能在子女親屬中每3年收1名學徒,每5年收2名,以限制人員發展。后因陳河河擴收學徒打贏官司后,木雕從業人員從象園、大坂、雁塔鄉擴展至萬壽橋、龍津巷,琯后及王莊、蓮宅、大橋、小橋、砌池、徐家村、浚尾、講堂前和鼓山鄉的雙坂、鳳坂、連潘、前嶼等村。20年代后期,象園、雁塔村營建機場,土地減少,農民紛紛改業龍眼木雕,從業人員發展至1000多人。當時柯慶元的木雕技藝尤為突出,富有創意,能應用機械原理,制作有故事情節、活動自如的大型人物作品,襯以山巒峰岫、亭臺樓閣的《劃龍舟》、《踩水車》、《八仙過海》、《漁樵耕讀》等,精巧細致,生動自然。民國25年,福建省政府在鼓山前嶼創辦省立實驗工讀小學,設雕刻科,聘請象園村的柯經煊(當年28歲,擅人物、動物雕刻,作品富有創意)為木雕教師,雕刻班有學生近20名。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學校原定遷往將樂縣,因無人愿往而解散。此時海運被封鎖,木雕藝人紛紛失業。抗日戰爭勝利后,木雕業迅速復蘇,至民國36年,從業者回升到1000多人。在臺江碼頭和洋中路一帶,有10多家經營龍眼木材料的商店;生產形式一般是根據經營商店提供的相片、瓷像等樣品進行加工雕刻,驗收合格后付款,若發現樣品泄密,則不付分文工錢。對于收購藝人創作的產品,只要求打坯、修光工序的制作,而磨光、染色等由經營者另雇工加工,完成作品。 |
|
來自: 書樓尋蹤館 > 《木雕竹雕根雕·鑒賞》